内容概述前不久,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再次掀起新一轮的专利...
前不久,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再次掀起新一轮的专利调查风波。据了解,其正在美国就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进行多项专利侵权调查。
在新闻稿中,Maxeon没有透露有关具体技术或专利的细节,也没有提及任何正在接受调查的公司,只是说到"几家公司(已)宣布,计划向美国进口或在美国生产使用TOPCon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组件"。
Maxeon首席法律与可持续发展官Lindsey Wiedmann表示:"如果Maxeon认定其TOPCon专利受到侵犯,我们将坚决捍卫我们的知识产权。”
作为全球最早研发且大规模量产BC电池的厂商,Maxeon在全球30余个国家拥有1600多项专利及360多项在审专利,以及全球IBC系列电池技术及叠瓦组件专利体系。
近年来,Maxeon已在全球光伏市场发起多桩专利侵权诉讼:
2020年,Maxeon针对叠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专利对阿特斯全资子公司阿特斯日本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并要求赔偿1000万日元。双方于2022年6月就专利侵权诉讼达成和解,同时阿特斯向当地专利厅撤回了Maxeon专利无效的申请。和解协议约定,阿特斯在直至2025年6月30日以前不再向日本地区销售叠瓦式电池组件。
去年6月,Maxeon在德国起诉通威公司侵犯其叠瓦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通威在否认侵权的同时表示将积极应诉,这一专利诉讼至今仍在进行中。
去年11月,Maxeon又在德国就IBC电池技术起诉了爱旭股份,并在12月底将这一战场从德国扩大至荷兰,进一步加强与爱旭的专利战。爱旭对此回应称,公司的太阳能组件产品与Maxeon专利保护的技术“根本不同”,不存在对该专利的侵犯。
尊重知识产权是产业创新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光伏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创新型行业,专利诉讼尤为常见。不过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竞争越发激烈,行业“专利战”的趋势明显加强,成为传统价格战、技术战、营销战的升级版。
过去两年间,行业内围绕PERC电池技术、叠瓦组件技术、BC电池技术和光伏支架技术的专利纠纷此起彼伏,主要涉及到的企业包括韩华Q-CELLS、晶科能源、隆基绿能,Maxeon、阿特斯、爱旭股份、中信博、安泰新能源等,战火甚至一路蔓延到了激光设备领域(帝尔激光与海目星,前者对后者提起的五项专利侵权诉讼已于11月底结案。)
此次Maxeon瞄准的TOPCon太阳电池技术,并不是独门秘术,而是目前全球三条最主要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TOPCon、HJT、XBC)中,产业化最快、应用最广的一条路线。
从技术原理来看,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路线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的隧穿氧化层和一层高掺杂的多晶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超薄氧化层可以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同时阻挡少子空穴,进而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集,从而极大地降低金属接触复合电流,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从转化效率来看,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高达28.7%,高于HJT和PERC的27.5%和24.5%,接近晶硅光伏电池理论效率极限29.43%。
从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来看,2022年TOPCon技术进一步突破,开启了量产元年。叠加与PERC技术路线的兼容性更强的优势,TOPCon在几条主要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中率先突围,产业化和商业化进展迅速。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TOPCon电池产能已达到433GW,仅国内TOPCon厂商就多达40余家,包括晶科能源、中来股份、通威、天合光能等头部电池、组件厂商。
其中,中来股份作为国内最早研发TOPCon电池并实现GW级规模化量产的企业,自2016年布局n型路线以来,在TOPCon高效电池及组件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纪录,并取得了大量的电池核心技术专利。
回到此次Maxeon在美国就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掀起的新一轮专利调查风波,近日,中来股份法务总监胡强就双方TOPCon电池技术的差异性及行业“专利战”升级趋势展开了探讨。
针对前段时间Maxeon在美国就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掀起的新一轮专利调查风波,胡强表示,中来一向重视知识产权维护,倡导创新创造,维护行业创新活力。
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一事件后,中来的知识产权团队对双方的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进行了多次、严谨的核验,经比对确认,中来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与MaxeonTOPCon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有着根本的不同,双方在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制备工艺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结构方面来看:
1.Maxeon的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是在N型硅衬底形成背面结的P型多晶硅发射极;中来N-TOPCon电池是在衬底前表面形成P型发射极。
2.Maxeon的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中,金属栅线是通过设置在掺杂多晶硅层和掺杂源中间的开口与发射极接触;中来N型TOPCon电池结构中不存在这种结构。
其次,从制备工艺方面来看:
1.在Maxeon目前取得的所有太阳能电池相关的专利中,硅衬底上氧化硅层的制备方法都是化学氧化法或低压热氧化法;而中来的方案是在350℃以下,通过等离子体氧化工艺,在硅衬底上制备氧化硅层。
2.Maxeon的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显示:其金属栅线需要加热同时施加机械力形成。中来方案则是将金属栅线先压再烧结腐蚀形成,与加热同时施加机械力不一样。此外还有很多在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方面的较大差异,这里就不赘述了。
作为TOPCon技术的先行者,近年来,中来在N型TOPCon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中来自主研发的基于POPAID(等离子氧化及等离子辅助原位掺杂)的J-TOPCon技术,真正做到无绕镀,2023年中来电池量产转换效率突破26%,电池的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6.7%。
中来的TOPCon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和实验室转换效率均处于行业前列。中来表示,未来公司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J-TOPCon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无疑是中来不断取得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回到行业“专利战”的话题。过去两年间,行业内围绕PERC电池技术、叠瓦组件技术、BC电池技术和光伏支架技术的专利纠纷此起彼伏。专利纷争四起的背后体现的是企业对于市场份额的角逐日益激烈。无论是价格战、专利战还是技术战,某种意义上都是企业在抢夺市场中不可避免的碰擦。
“专利战”加速扩大对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辩证来看:一方面,以专利较量获取最大的市场优势,这种形式在商场上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头部企业的维权,也会倒逼整个行业更加重视自主研发,增加研发投入,重视专利申请和布局,对行业的创新整体是有益的。
但是另一方面,企业间过度的“专利战”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诉讼双方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和成本投入到诉讼之中,付出极大代价予以维权,尤其是光伏专利往往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生产,对企业日常经营可能造成直接的影响。此外,对于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也会滋生专利”流氓”,甚至引发垄断问题,阻碍了行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总体来看,为更好地平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两大需求,光伏行业亟需更加完善、更具针对性的专利法律制度。中来希望在更良好的专利环境下,广大光伏企业能够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