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全国开窑率不到% 超条生产线未开窑 近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透露,-月,全国陶瓷砖累...
全国开窑率不到60%
超1000条生产线未开窑
近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透露,1-6月,全国陶瓷砖累计产量同比下滑15.10%,单月产量均低于去年同期。截至6月底,全国生产线开窑率实际不足60%,除江西外,其他开窑率较高的产区都面临停窑去库存的压力。
换个角度来看,全国共有2400多条生产线,考虑到进入8月份全国各产区实际开窑率相比6月底更低。开窑率不到60%意味着,当前全国至少有1000条生产线未开窑。
仅仅是广东产区,开窑率在50%左右,就有300多条生产线未开窑。当然,这300多条生产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产能小、设备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老旧生产线,未来也很难再开起来。
另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上半年全国陶瓷砖产量同比下滑15.10%,单月产量均低于去年同期。但即便是产量两位数的下滑,市场依然严重供大于求,大量陶瓷厂家5月份就早早进入淡季,面临库存爆仓、生产线停窑减产的压力,可见当前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程度的严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一半的瓷砖生产线停窑一年,市场上都不会缺砖。”有市场人士表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包袱,不仅长期得不到根治,反而愈演愈烈。
从上半年的数据展望全年,2023年全国瓷砖产量跌破70亿平方米,是大概率事件。不少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的陶瓷行业或将以“L”型发展,当前的陶瓷行业仍处于下行阶段,仍未探底,未来几年全国瓷砖年产量跌至50多亿平方米,也不是不可能。
卡罗比亚中国公司解散!
背后是陶瓷行业大退潮
配套企业惨烈洗牌
近日,卡罗比亚(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发布公告称,受陶瓷行业发展低迷影响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经公司股东慎重研究,决定提前解散公司。
对于这一重磅消息,许多陶瓷人扼腕叹息。同时,折射出陶瓷行业大退潮下,上游陶机装备与原辅材料行业同样未能幸免,甚至淘汰与洗牌相比陶瓷企业更为剧烈,大量陶配企业在无声无息之间,或闭门停业,或艰难转型,或苦苦支撑……
一位陶瓷供应商表示,近年来陶瓷企业的淘汰率是30%左右,但上游陶瓷机械装备与原辅材料行业,有的领域淘汰率达到了70%~80%,“剩下来”的企业只有凤毛麟角的几家,“许多同行,要么不干了,要么就转行了。”
许多上游从业者非常怀念2019年以前,中国建筑陶瓷产业高速扩张直至巅峰的“黄金20年”。以陶机装备为例,“十年前的2013年,全国每年的新上生产线就有200-300条,市场蛋糕巨大,每一家陶机装备企业都能够分一杯很丰盛的羹,但现在每年新上的生产线只有50条左右,甚至更少,市场萎缩了70%以上。”
哪怕在前几年,岩板“上线潮”、小线改大线、瓷片改中板、规格技改等均给陶机装备行业带来了一波市场红利,去年“风口”上的锂电,亦曾给陶机装备行业带来新的曙光,但今年这些市场或已进入尾声阶段,抑或者转瞬即逝。
再以釉料行业为例,几年间全国瓷砖产量下滑约30%,对于釉料的市场需求同样同比例下滑,更雪上加霜的是,越来越多的陶企自己配釉料,致使釉料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幅收窄,市场上活跃的釉料企业越来越少。
为了争抢有限的订单,同行之间恶性竞争与低价竞争愈演愈烈、利润越来越薄,经营越来越困难。同时,陶瓷行业大退潮,让上下游企业之间各类正常的合作关系极易演变为债务纠纷,坏账、呆账、烂账大面积产生……这些都是许多上游企业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
“一年卖几个亿,还是没钱赚!”
瓷砖行业利润为何越来越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陶瓷厂、供应商、经销商纷纷感叹:瓷砖行业的钱越来越难赚了,“一年到头昼夜不断的忙活,钱没挣到钱,还弄得疲惫不堪。”
有行业人士表示,近两年陶瓷市场下行,内卷加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估计,去年全国有30%的陶瓷厂处于亏损状态,50%保持盈亏平衡或略微盈利,只有20%活得比较滋润。”
据中国建筑卫生协会数据,2022年全国1026家陶瓷厂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69%,销售利润率为4.74%,比上年同期减少1.14%。这一数据亦可佐证,瓷砖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陶瓷厂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而供应商也表示,现在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价格战异常激烈,哪怕一年的销售额能做到几个亿,但产品利润率仅有微薄的几个点,一旦遇到坏账、烂账,企业就几乎处于不赚钱状态。
在终端建材市场,大量的经销商吐槽:“现在卖砖,各种破损、抹零,还有同行无底线的恶性竞争和产地诋毁,价格越来越低。”还有经销商大吐苦水,以前雇工人送货,现在自己亲自送货,几十块钱的砖,就赚点微薄的搬运费。
种种迹象均表明,瓷砖行业的确不像以前了,生意难做,成本愈来愈高,利润愈来愈薄。同时,许多品牌大肆削减费用,对于品牌建设的投入能省则省,逐年缩减。那么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离开广东,陶瓷厂就做不出好瓷砖?这是悖论……
离开了广东,陶瓷厂就生产不出优质的瓷砖了吗?答案100%是否定的。
以华东产区——江浙沪为例,生产的瓷砖和广东没有任何关系,但却是国内最早的高端陶瓷品牌产区,在上世纪90年代及20世纪初,当时的华东陶瓷就是高端和高品质的代名词,一度是国内企业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再以意大利、西班牙陶瓷为例,生产的也不是“广东砖”,但无论是产品档次、附加值,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及认可度,均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
再比如,与瓷砖同属建筑陶瓷的屋面瓦,在生产的全过程与瓷砖大同小异,瓦线经过简单的技改后就可以生产瓷砖,但在陶瓷屋面瓦领域,认可度最高的却是“景德镇瓦”“景德镇工艺”。许多省份陶瓷厂家的屋面瓦都会“傍景德镇”,广东由于瓦企、瓦线并不多,知名度反而不如景德镇。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西瓦品类,福建的地铺石、山东的瓷片也同样并不比广东差。山东是全球最大的陶瓷釉料生产基地,得益于上游配套产业的高度发达,淄博瓷片曾独树一帜,不少业内人士甚至一度发出“广东瓷片不如淄博”的感慨。
上述种种事实证明,瓷砖品质并不由产地决定,而是依赖于产地背后完整、先进、发达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曾经的华东产区如此,曾经的淄博瓷片亦如此;现在的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如此,现在的广东陶瓷亦如此。
此外,在江浙沪、河南、天津等地,也存在一批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陶瓷厂家,他们的市场定位及单位产值均较高,其生产设备、环保水平、管理理念、产品附加值哪怕放眼国内,亦处于顶尖水平。如贝利泰陶瓷,工厂位于河南、天津,产品以出口欧美日等地为主,售价每平方高达大几百上千元,产品品质及产品附加值均极高。
代理商为抢生意杀害同行!
竟不止一例
据媒体报道,7月22日,云南曲靖陆良县,一家具店老板被人当街刺死。
知情人士透露,死者是当地一家具店老板,同时还是拥有5770个粉丝的抖音小网红,在当地小有名气。而行凶者为当地一窗帘店老板,经营的窗帘店就开在死者的家具店对面,两家店铺之间仅隔着一条马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据媒体报道,商家因相互抢生意,大打出手甚至刺死同行的,全国已发生多例。甚至在家居建材行业,也不是孤例。
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苏南通亦曾发生,商家因销售陶瓷琉璃瓦引发生意竞争,并持刀杀害同行的案件,并在7月11日一审宣判。
近年来,家居建材行业的生意难做,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炮火不断”、早已升级,特别是价格战与“口水战”此起彼伏,在现实与网络上,较为常见的是同行之间为抢生意,常常通过造谣、捏造事实等方式恶意贬低对手。
上述两起事件的发生让人扼腕痛惜。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商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并激化,谁也没想到,最终会演变成一场血腥的悲剧。上述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人们纷纷呼吁在商业竞争中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避免因为个人情绪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淄博多家陶企产销率近90%
共同秘诀是……
近两年,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不少厂家不惜低价销售,甚至以牺牲品质来抢占市场。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陶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并持续推动产品品质的提升。
据《陶瓷信息》了解,在淄博产区,目前销售较好的陶企,多是品质稳定、口碑良好,或者产品差异化、附加值较高的厂家。即使在当前行情下,这些厂家依然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产销率。
目前,淄博产区仍有近10家陶企产销率保持在70%-90%。据了解,这些陶企一般采用稳定的原料,甚至通过升级原材物料等级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此外,也有陶企通过申请并实施3C标准,以及增大研发投入等渠道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叶德林黄建平何新明鲍杰军李志林谢岳荣吴启超何乾南顺芝……下半年展望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表示,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
2023年已过一大半,从多家头部陶企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同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回暖,有陶企净利润最大增幅达248.30%。随着各种房地产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下半年以及明年的陶瓷行业会迎来爆发吗?
刚刚过去的7月份,叶德林、黄建平、何新明、鲍杰军、李志林、谢岳荣、吴启超、何乾、汪加武、南顺芝、王志洪、胡毅恒等陶业领军人物,纷纷表达了对2023下半年的展望。
“瓷砖质量越来越差”引行业热议!数百位陶瓷人剖析原因
7月底,《陶瓷信息》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相继发布了题为《经销商、贴牌商集体痛诉:“瓷砖质量越来越差”》的图文和视频内容,引起全国数百位陶瓷人热烈讨论。
从留言内容来看,近年来随着行业“内卷”加剧,“瓷砖质量越来越差”几乎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无论是陶瓷厂家、供应商、经销商,还是搬运工、装修工等都深有感触。
通过对留言内容的整理发现,网友们指出,当前瓷砖最多的质量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平整度差,另一个是有“夹心”。所谓“夹心”,即在烧成环节未将瓷砖全面烧透,这或许与不少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烧成周期有关。
从留言中整理发现,陶瓷人认为导致当前瓷砖质量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极其“内卷”的价格战。因为低廉的售价会促使瓷砖厂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
那么,厂家如何降低成本呢?留言指出,当下流行有两大方法,一是提高产量降低单位成本,二是瓷砖减薄。近年来,多条日产超过7万平方米的生产线相继投产,就是为了降低瓷砖的单位成本。
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瓷砖并没有错,但却在客观上导致瓷砖行业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泥潭。有留言认为,价格拼到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越是艰难,企业越要坚持不忘初心。
也有留言从解决方案入手,呼吁进一步提高瓷砖的国家标准,因为现有的国标已经落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