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杖子曾是多么闪亮的名字,百年生生不息的矿山开采之火,铸就了新中国“钼都”的辉煌。然而在上个世纪末,这里却经历了资源枯竭的窘境,这个依靠资源承载的城市走到十字路口。
转则活,守则死。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几年来,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在转型的道路上艰难探索,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丰厚度,做大做强经济规模,走建设生态型工业城市之路,中国现代钼都和全国经济转型示范区在辽西大地崛起。
新思路让老矿区焕发了新光彩,在昔日衰败的老矿区上,一幅转型升级的崭新画卷铺展开来。
转型 在无奈中抉择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0年3月,2006年8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作为“因钼而兴”的城市,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发展的规律性和生命周期。在发展巅峰时期没能及时开发下游产业和发展新的替代产业,致使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征,即主打产品为以钼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加工深度不够,难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如果再单纯靠钼矿资源注定难以为继,杨家杖子的发展道路成为大家苦苦思索的难题。
仔细观察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不难发现,资源型城市大都有“因矿建市,因矿兴市”的发展历程,几乎都有由“建设”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发展路径。当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接近枯竭之时,无疑是“釜底抽薪”。
怎么才能让“资源”这个双刃剑突出重围?
“转型,对于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看似无奈,实则必须。早转早主动,迟转更被动,不转没出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子清对记者说,转型是杨家杖子地区实现转变的最佳选择,转型可以让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 以产业为依托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结合本地的实际去探索新途径。对于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而言,转型并不是对原有产业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升级改造,突出做大做强接续产业。“要努力实现由依靠到依托、由采掘到加工、由资源到产品的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面对开发区的发展,郑子清有自己的长远设想,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优势在矿,出路还是要依托矿上项目。
为了挖掘资源潜能,开发区加大投入。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有重点地进行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查明开发区境内和周边地区尚有大量钼、金属、铁矿石、煤炭等矿藏,还有储量可观的硅石矿和石灰石矿等,矿产资源开发依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摸清矿产资源的底数,围绕资源而引进深加工项目工作也取得实效。以岭前矿的金、铜等贵金属的采选、冶炼和深加工为一体的资源深加工基地项目积极推进,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的主体加工区项目达产后可每年产钼铁1万吨,氧化钼1万吨。浙江剑石集团的钼深加工项目、年产20万吨海绵铁扩建项目、年产200万吨特钢生产基地项目、煤电一体化项目等,或已开工,或前期工作基本就绪,这些引进项目的“落地”,必将对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丰厚度,推进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转型 以科技为先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就转型而转型,而是要以更宽的视野搞好科学规划,抓好科技创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在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奇、特”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渐形成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咨询中心、研发中心、职业学校、大学生创业园“五位一体”的人才平台,近400多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此平台上活动,为产业升级、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依托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东北大学采矿学院与开发区鑫磊采选冶炼厂合作,较好解决了本地区铁矿脱硫及生产标准铁精粉的技术难题;辽宁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与葫芦岛市环保设备厂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钼灰综合利用生产钼酸铵的新工艺;东北大学与开发区鼎力达机械制造厂合作,积极研发水泥输送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果。与此同时,开发区建立了由390多个项目组成的项目库,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百年老矿留下了1亿多吨的尾矿砂和500多万吨的钼矿毛石,这些过去被视为不宜再回收的固体废料,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已变废为宝,完全可以作为二次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目前,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正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推进环保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年产600万平方米的岗石项目、年产60万平方米微晶玻璃项目和年产216万平方米人造岗石项目正在推进,先进陶瓷园项目和半导体生产线项目正积极洽谈。这些项目的兴建,可最大限度地把废弃物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转型 未来前景可期
几年来,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通过项目引进和科技创新,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杨家杖子工业企业户数翻番增长,经济效益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增长逐渐改变了转型前的低速徘徊局面,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区经济在做强存量的同时,继续做大增量,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杨家杖子地区的转型目标是多元化发展,依靠多条腿走路,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旅游业,由此实现以钼为主的工业拉动向三次产业协调拉动转变。
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前行的脚步铿锵有力。加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有力给予,以及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优惠政策,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十二五”期间,围绕打造中国现代钼都和国家经济转型示范区战略的目标,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强势,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标志性和成长性的以采选、冶金与材料、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建材和高附加值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六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丰厚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探索出一条新路,逐渐成为示范的标杆。郑子清意味深长地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人文条件以及区位优势,产业才能有生命力。”
尽管实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重生的路还很漫长,但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市不断实现自我赶超、自我跨越,转型发展已经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相信,借助资源型可持续发展的东风,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一定会像凤凰涅槃那样浴火重生,在辽东湾畔奏响胜利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