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生产的中低档硬质合金以其强有力的性价比,逐步占领了世界中低档硬质合金市场,但由于盲目发展和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不高。在日前结束的“中国钨工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会长林伯颖指出,要振兴我国的硬质合金工业,克服行业发展中的“硬伤”,当务之急是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档次,在高档硬质合金生产上寻找突破口。
硬质合金号称工业的“牙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对硬质合金应用领域开始深入到民用装饰品行业,如表链、表壳、箱包的拉链头和标牌,甚至高档服装的钮扣都有可能使用,统计显示,2003年国内硬质合金产量已达到13500吨,今年有望突破15000吨。随着国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合金数控刀片及工具需求将不断增加。据分析,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所需的硬质合金工具费用将达到40亿元,到2010年估计达到70亿元以上。
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机制,我国硬质合金企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加之这种竞争又往往集中在中低档产品这个有限空间,致使产量急剧膨胀,价格战烽烟四起。这种恶性竞争既发生在行业优势企业之间,也发生在优势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之间。竞争中低价竞销、回扣、假冒伪劣、低效企业支配资源、地方保护政策等形形色色不规范行为不断发生,造成企业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由于价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中低档硬质合金的高性能合金、研磨涂层产品、特殊异型制品、
金属陶瓷、精密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等高档产品的产量少且质量不高,也直接影响国内硬质合金厂家的效益。根据市场调查,尽管我国硬质合金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量已达到国际市场流通总量的30%左右,但其销售额却不及国际市场流通硬质合金销售额的5%。中国工程院李正邦院士曾算过一笔账:如果钨作为资源出口的效益是1,那么加工成优质高速钢出口的效益为3,而出口精密刀具的效益则为21。由此可见,生产初级产品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多年来,我国以低价大量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钨产品,而国外厂商将这些产品加工后又以高价向我国出口。目前,中国市场的国外硬质合金以高档硬质合金数控刀片为主,而且这些刀片往往与工具配套进入中国市场,其效益更加可观。
据统计,国外硬质合金在中国市场的总量约200吨/年左右,不到中国硬质合金生产量的1.5%,但这些合金销价以数控刀片每吨200万元人民币,其他合金每吨50万元人民币计算,年总销售额约2.5亿元,几乎占中国硬质合金销售收入的12.5%。尽管国内一些优势企业也向国内大量提供优质硬质合金数控刀片,但因刀片质量、品种尚有一定差距,特别在我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配套数控刀具工业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国外先进硬质合金生产企业凭借明显技术优势和客观条件,使这类产品在中国争得了市场。
提高中国硬质合金产品档次,是振兴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必由之路。国家应加大对硬质合金工业的科技投入,改变我国硬质合金工业的科技投入量少、至今没有一个高起点的硬质合金研发机构的现状。同时努力打造国内高档硬质合金工业的“航空母舰”,以缩小国内硬质合金企业和国外先进同行的差距,向国际市场提供高档、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产品。
国家应推行硬质合金生产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上硬质合金生产企业,外资在中国独资或合资硬质合金企业必须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不允许投资原料、半成品和中低档硬质合金生产。同时,要进一步规范钨出口商贸工作,不能总是让国外强势钨企业轻易地就以低廉的价格得到中国钨初级产品,否则,硬质合金先进生产技术就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从而碍于中国硬质合金及钨深加工工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