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新闻中的几个数据令人振奋:一是初步探明的
铁矿资源量突破20亿吨,属国内罕见的超大型铁矿;二是预计可开采50年,给本溪这座资源枯竭的“煤铁之城”带来了希望;三是
铁矿石品位较高,达到34.68%,超过全国32%的平均水平。
辽宁地质找矿的这一重大成果,是“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例证。自2004年国务院通过《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决定投入40亿元,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开展找矿工作以来,这项举措硕果累累。目前,全国已有216座国家紧缺矿种的大中型国有矿山开展了周边或深部找矿工作,成功率达90%以上。
216座危机矿山均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生产煤、铁、
锰、铜、铝、铅、锌、钨、锡等国家紧缺的战略性矿种。为这些“夕阳矿山”找矿增储、延长生命,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溪超大型铁矿的问世尤其振奋人心。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铁矿石资源相对贫乏,每年约有一半左右的铁矿石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由于缺乏话语权,我国钢企一直是国际铁矿石生产商、贸易商和海运商夹击的主要对象。本溪超大型铁矿的发现,无疑给铁矿石谈判桌上的中国钢企增加了底气和谈判的砝码。
本溪超大型铁矿发现这一重大地质成果的获得,与几个条件密不可分:其一,离不开本溪地区历史形成的大量的地质勘查资料。从上个世纪初起,我国地质学家就被吸引到这里,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找矿会战,在发现一系列矿床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地质资料。此次超大型铁矿的发现,正是对这些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性利用”的结果。
其二,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当地就发现了一些“深大磁异常”,但由于矿体埋藏太深且技术、装备有限,钻机打到一定深度就没有再进行下去了。在本溪超大型铁矿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遥感、航空重力、高精度磁法测量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及专家论证会的组织开展,使得人们对“深大磁异常”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先进设备和足量资金的支撑,使得钻机能向更深的岩层掘进,终于圆了几代地质人在这里找大矿的梦。
其三,离不开一支敢打硬仗、会打硬仗的地质队伍。从临危受命的项目执行人李尔峰,到30年后重返大台沟的机长隋忠革和副机长杜世华,再到曲亚军、王文清等运筹帷幄、幕后指挥的专家们,我们看到了一批铁骨铮铮、豪情万丈的地质汉子。他们在大山里风餐露宿、艰苦作业,用理性的精神、过人的胆略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下了一段地质攻坚的佳话,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深部找矿”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重要思路之一。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发现率偏低:只有1/3面积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且只是以500米前的地表和浅部为主。辽宁本溪在1280米以下的深部找到20亿吨的超大型铁矿,说明我国深部找矿前景十分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