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省最北端的府谷县,近年来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3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5元,增长3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03元,增长67.7%。
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比中的位次,2005年还处于第35位的府谷,2006年跃入第23位,2007年进入“全省十强”,名列第五,2008年又跨前两位,名列第三。
尽管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府谷发展的势头依然不减,几大工业园区内仍是一派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景象。府谷县的领导告诉我们,府谷有望在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50亿元,到“十二五”末达到800亿元。届时,府谷将以国内一流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中国镁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府谷为什么能有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就是因为他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在能源基地建设中,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提升民营企业,始终坚持发展民营企业和引进大企业相结合,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形成了受到广泛关注的府谷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在府谷,“三分天下有其二”
府谷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府谷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涉足电力、煤炭、化工、冶金、交通、房地产、商贸服务、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广泛领域,呈现出门类全、数量多、增长快的特色优势。到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数已达到17068户。在全县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盘活了府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
——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8年,府谷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66.5%;实现利税59.08亿元,占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2%;上缴税金1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60.4%。民营经济的发展,促使财富在民间快速积累,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府谷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在解决当地社会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全县民营企业共吸纳社会劳动力81556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0%,其中吸收农民工3万多人。就吸纳当地劳动力而言,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达98% 以上。
——形成了以工哺农能力。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08年,府谷县重点安排33个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4亿元。许多民营企业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农业,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兴茂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成百亩大棚蔬菜基地和万头养猪场;领办水泥企业的淡新城投资3500万元,兴办海红果深加工项目;在县外经营餐饮服务业的丁凤彦返乡投资1500万元,建成万头良种猪场;以大棚蔬菜起家的李永忠办起15万只全自动化养鸡场,养鸡数占全县总量的46.9%。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仅2007、2008年两年,就有175户企业结对帮扶165个村组,累计落实到位资金3.4亿元,实施帮建设项目469个。建成人饮工程84处,解决了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改造乡村道路111条360公里;实施了34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和村级阵地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25个,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起了示范作用。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带来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了府谷城镇化进程。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20年前,县城人口不足1万,现在加上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城镇化的加速推动府谷拉大县城城市框架,提升城市
品位。在改造县城老城区的同时,2008年投资8.31亿元(其中民营资本1.16亿元),开始了8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开发。如今的府谷县城面貌一新,成为晋陕蒙交界黄河岸边最亮丽的城市。新民、孤山、庙沟门、麻镇、哈镇、黄甫6个建制镇,也按照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标准,开始改造建设。
——助推了社会事业发展。府谷民营企业家先富之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用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助推了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全县民营企业家先后捐资约2.4亿元,修建学校(幼儿园)33所,维修学校12所,设立助学奖励基金会7个;捐资1000多万元,帮助县乡医疗机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捐资1200多万元,参与各类慈善活动,救助2万多人次。荣登2007年度胡润中国慈善榜的高乃则,累计捐款达5000多万元。荣登2006年度胡润中国慈善榜的刘彪,累计捐款达2000多万元,最近又拟捐款4000万元在府谷新区建一所高标准希望小学。民营企业家刘过门投资6300万元兴建府谷三中,另外每年资助贫困生60万元,发放奖学金40万元。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行动,被国务院扶贫办称为“府谷现象”。
府谷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府谷民营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这样四个阶段:1984至1991年为创业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姓社姓资问题,初步形成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发展局面,涌现出黄河、天桥、府忻、府太、东山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企业,形成以张侯华、石掌雄、韩兰世、王伴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群体。1992至1999年为快速扩张阶段。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是发展速度问题。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以及神府煤田的开发,为府谷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一时间,小煤矿、小水泥、小
电石、小焦化、小泡花碱等“五小企业”迅速崛起。民营经济一跃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2000年至2005年为调整转型阶段。主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县委、县政府以关小上大、环境治理为重点,关闭小煤矿、小炼焦、小炼铁、小水泥等432户企业,引导民营企业联手发展大煤矿、大电厂、大水泥、大载能工业,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2006年至今为产业升级阶段。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提出二次创业,再振府谷,推进民营企业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逐步走上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回顾20年走过的路,府谷县领导最大的体会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府谷用自己的成功实践,廓请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思想障碍,为我们重新认识民营经济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民营经济能够成为能源基地建设的生力军。对于民营经济能不能在基地建设中挑大梁,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府谷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也能攻高端,上规模、挑大梁,干好大项目。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发展,依托资源开发起步的府谷民营企业,逐步走上“三个转化”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载能工业已形成显著的集群优势。府谷民营企业生产的
兰炭、
硅铁、电石、
硅钙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相当份额,
金属镁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0%,煤化工深度转化项目也在起步。兴茂集团投资35亿元,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全成氨、52万吨尿素、60万吨兰炭、20万吨电石及配套循环经济项目,其规模效益将超过我们过去举全省之力建成的渭化。民营企业家张侯华领办的黄河集团投资上亿元建成华莲黄河大桥。在政府促进下,府谷民营企业与神华、中煤、大唐、鲁能、陕投、陕煤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大型煤电、煤化工项目,借助大企业、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上规模、上水平。民营企业一连串大手笔的投资,以及与外来大企业在产业、产权、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融合,充分展现了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挑战精神和干大事、成大事的能力。
第二,民营经济能够走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府谷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实存在着人们诟病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一度被称为晋陕蒙“黑三角”,列为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挂牌督办的重点县。县委、县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将这一严峻考验作为倒逼机制,转换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同时,电石、硅铁、硅钙等载能企业投入环保治理资金4亿多元,建立低污染、高循环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多联产技术,日益成为府谷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以恒源、天龙、金利源公司为代表,涌现出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府谷煤业集团采用内热式直立炭化炉炼焦工艺,进行兰炭生产及后续的荒煤气制氢、煤焦油加氢、甲醇生产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将煤炭资源吃干榨净。府忻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回收焦化厂排放的荒煤气冶炼
金属镁,成功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事实证明,民营经济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民营经济能够通过管理方式的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府谷民营经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开始走出家庭式管理的怪圈。而今,府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7%实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初步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股份制的推行增强了府谷民营经济的竞争力,为民营企业实现多渠道融资、规模化发展、以合适身份争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第四,民营经济能够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近三年来,府谷民营企业累计科技投入1.6亿元,建立研发、技术中心9个,引进各类专业性人才1200多人。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宝钢等进行技术合作,攻克了用侏罗纪煤生产优质铸造型焦的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府谷镁业集团投资23亿元发展的“90万吨/年捣固焦、5万吨/年金属镁节能联产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天龙镁业先后采用8种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使每吨金属镁的综合成本下降2000余元,年增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这一切说明,民营经济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并不像一些人说的只追求短期效益,只能低水平重复生产。
第五,民营企业家能够以新的财富观回报社会,为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府谷民营企业土生土长,与当地有着天然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对资源依赖性大,本土根植性强,回报社会的积极性高。该县因势利导,教育企业家认识自己能够富起来,是政策提供了机会,政府提供了服务,乡亲提供了环境,大地提供了资源,理应与乡亲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辅以政策激励,对在扶贫开发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家,政治上给以鼓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以优先。2007年,又以“百机关单位帮百村、百工矿企业扶百村”为主题,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以县域为平台,整体推进扶贫帮建。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涌现出以高乃则、刘彪、王爱田、王爱林为代表的一大批踊跃出资参与扶贫开发的典型,累计达成意向帮扶资金4.2亿元,到位资金3.4亿元,形成蔚为壮观的“府谷现象”。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评价说:“在全国范围来看,积极热心投身于扶贫事业的民营企业家不在少数。但像府谷这样有组织、有规划,能够形成群体效应的地方,仍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提升了企业家的群体形象,改善了村企关系,缓解了村矿矛盾,为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有利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持续民企活力
府谷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让民营经济跟随基地建设和整个时代一起进步,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使这一新兴经济体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道。府谷县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大手笔规划四大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从2006年开始,府谷县高标准规划清水川聚氯乙烯集中区、皇甫川煤化工集中区、庙沟门兰炭及焦油加氢集中区、郭家湾煤电载能集中区四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投资700亿元,预计总产值1000亿元。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规模经营集中。与园区建设同步,府谷县紧盯项目,建立“规划、储备、洽谈、实施”梯次推进的项目运行机制,仅去年就有30多个重大项目组团、100余个产业项目被上级发改委核准和备案。园区的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实到位,产生“筑巢引凤、项目带动”的催化效应,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集中园区,一批“国字号”大型企业到园区落户。
——整合民营资本,以集团力量形成竞争力。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为目标,府谷县大力推进民营经济资源整合,优化重组,引导400多户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民企集团。以集团力量形成竞争力,参与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建设。去年,总储量达2.7亿吨的三个井田,经省政府批准有偿转让给府谷县民企集团,迈出市场化为民企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的第一步。县上同时与神华、陕煤共同出资组建了合资公司,合作开发青龙寺、郭家湾、袁家梁三大井田。与中煤、陕煤等集团达成战略性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建设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00万吨电石及PVC、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240万吨兰炭综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资源整合凝聚民营资本形成集团力量,不仅增强了民营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带动了府谷产业的整体提升。
——构建金融生态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近几年来,府谷县不断致力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县形成了由政府、企业、银行三方良性互动的机制。一是出台《金融机构存贷比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同时将财政资金存放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挂钩,促使银行存贷比达到70%。二是成立以县财政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多渠道搭建融资平台,化解银行风险。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设立信用担保基金,筹资近亿元组建银丰担保公司,解决民企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三是安排20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有偿使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配合银行贷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四是通过资产置换和加大金融违法案件打击力度,改善金融资产经营状况。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为民营企业扩大规模、产业升级注入了活力。府谷也已在这方面的创新,2009年跻身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县行列。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府谷县强力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管理”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把项目推进和环境保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为民营经济放心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看得见的服务:一是提供项目服务。实行领导包抓制度、挂牌保护制度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二是提供配套服务。所有重点项目用地由政府牵头实行统征。政府统一规划和投资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供水管线、供电线路、通行道路到园区、到项目,提高配套承载能力。此外,县财政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就业培训资金,帮助企业开展轮岗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技能。高效快捷的服务,为民营经济提供了“绿色通道”,创造了专心发展、放手发展的良好环境。
成长于陕北土壤的“府谷发展模式”,不仅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为资源富集区,依托民营企业发展县域经济趟出了一条路子。但愿府谷模式能够成为一颗种子,在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