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武夷成矿带上该“到哪里找矿?”、“怎么样找矿”、“如何找大矿?”江西省地矿局局长王小烈这样回答,统一部署成矿带地质工作,过滤海量的找矿信息,在成矿带精选3~5只“麻雀”,利用地质、物、化探及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集中“解剖”,力促成果。
北武夷成矿带上的一大批大、中型多
金属矿床证明,这里成矿条件优越
作为全国16条重要成矿带之一的武夷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武夷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多样,矿化信息丰富,矿点矿种众多。近几年,江西省地矿局在北武夷成矿带的赋矿盆地先后实施了《贵溪冷水坑外围银多金属矿勘查》等20多项矿产勘查项目,总投入6000多万元,应用推覆构造理论、斑岩成矿理论、现代矿床学理论及构造控矿理论,探明了下鲍、小源、焦塘、皇碧、熊家山等多个中大型铅锌银
钼矿床,在成矿理论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矿产勘查后备基地。王小烈认为,这足以表明,北武夷成矿带是我国最具资源潜力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找矿大有希望。
在以现代成矿新理论为指导找矿的同时,江西局还运用“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思维方法及物化探、遥感等多学科手段,提出了含矿斑岩岩浆起源于中上地壳的新认识和斑岩银、
铅锌矿床较典型铜钼矿床成矿温度—盐度更低等新见解,建立了斑岩型银铅锌矿床的成因模型和矿田尺度成矿系统模型,为区域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王小烈强调,这些理论性的成果,更让北武夷区域找矿拥有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专家会商,明确以三个重点找矿靶区为主攻目标
就像我国大多数老矿区一样,经过近60年的大规模勘查开发,北武夷找矿越来越难找。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武夷就没宝藏了,只是不得不转入探边摸底的阶段,王小烈说,6月中旬在江西召开的北武夷成矿带找矿研讨会让他受益匪浅。
近百位院士、专家对北武夷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大量找矿线索,进一步明确了“三个重点找矿靶区”为主攻目标———初步确定了贵溪冷水坑—金溪珊城铅锌银铜钼找矿远景区、饶南坳陷东乡枫林—弋阳铁砂街—铅山永平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及铅山篁碧—上饶梨子坑铜铅锌找矿远景区3个远景区为重点找矿区段。专家建议,锁定这3个重要区段,主攻铜、铅、锌、银、钼、金等矿种;并特别注意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层控叠加改造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铅锌、火山—次火山岩(斑岩)型铅锌银矿及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等矿床类型找矿理论的运用。
“想当初,冷水坑矿田外围找矿10年来徘徊不前,但我们运用‘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思维方法,综合地质研究,成矿理论创新,在冷水坑矿田斑岩型矿床的下部找到了下鲍大型层控型富铅锌银矿,其后又在外围小源地区找到了大型层控矿床、在矿床类型和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有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只要有信心,没有找不到的矿。”王小烈说。
借鉴创新“358”模式,集中解剖一两个“麻雀”,尽快出大成果
“找矿如打仗,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王小烈说,取人之长,可以补己之短,正如翟裕生院士的建议,北武夷成矿带的部署也应该借鉴并引用新疆“358”模式,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启动江西整装勘查工作。
但为了尽快出大成果,王小烈提出,借鉴中要有创新———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精选一至二个矿区,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联合攻关找矿,通过一年时间的“大会战”,实现“地质科研出成果、地质找矿出成果、人才培养出成果”目标。
对于该如何部署,取得找矿的大突破,王小烈这样设想,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解决北武夷矿集区矿业权过于分割的现状,以有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原则设置矿业权。这样,江西局就可以将北武夷成矿带上的矿集区作为地质找矿的“特区”,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整体规划、整体勘查,在充分吃透矿集区地质情况方面下大功夫,全面掌握矿集区地质情况并捕捉新找矿信息。然后,从海量找矿信息中精选出一至二个矿区,从全局各地勘单位调集钻机数台及近年来新分配来局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数十名充实到矿区填图组、普查组、矿产组、钻探组、报告组及科研组等各个工作组,由具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具有地质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师带组工作,同时还将聘请一批老地质工作者担任技术顾问、联合中国地大等相关院校或科研单位合作找矿并提供科技支撑。
王小烈强调,“大会战”不光为找矿出成果,还要实现地质科研出成果、人才培养出成果的目标。因此,近年来,江西局与中地大(北京)、南京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科院矿产所等科研院校所合作的成功经验要拿到北武夷会战中,而且还要以往项目前期合作的模式转变为贯穿整个找矿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找矿理论科技成果的提升,更要注重科技成果在找矿勘查实践的指导和应用,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以科技创新扩大找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