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攀枝花,历史上“近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多组团”的建设...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攀枝花,历史上“近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多组团”的建设布局,造成了工业区与城镇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早期的城市建设中遵循“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设计”的方针,资源粗加工产业占主导,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配套功能不发达、不配套,随着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用地混杂、相互干扰等问题日显突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活力逐渐下降。
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清楚地记得2004年她刚到攀枝花时的情景:“整个城市没有一个红绿灯,烟囱随处可见,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在一些棚户区,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污水四溢,人居环境极差。如何把工业布局调整和城区规划建设相结合成为当时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改变这一状况,攀枝花市委政府把工业布局调整和城区规划建设相结合,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出台了《攀枝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将原来的工业集中点,规划为一个市直管的钒钛产业园区和5个县区产业园区,同时实施工业项目退城入园,在退出地域和园区关联城区进行城市建设,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一条宽阔的柏油大道横贯东西,连接着攀枝花城区和城东的钒钛产业园区,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依托园区,兴起一个全新的东部新区。届时将实现园区与城区相融互动、协同发展的美好蓝图。为进一步推动攀枝花市钒钛园区的快速发展,2009年,攀枝花市政府将园区所在的金江镇整体移交园区托管,托管后的金江镇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两个组团,人口达到10万人的新城镇。托管后,产业园区的可开发面积从25平方公里上升到近50平方公里。目前隶属该城市新区规划的农民安置房一期,已经建成投入。
“把城区的工业在升级过程当中,全部安置在新的工业园区,同时在新的园区建设当中,专门布局城镇作为园区发展的生产生活的依托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联动发展。” 攀枝花市经信委主任刘建明说。
此外,攀枝花市各区县也都大力推进园区和城镇联动建设,如攀枝花市西区通过行政强制与经济补偿相结合把原分散在区内的洗煤、铸造、建材等企业全部搬迁至格里坪工业园区,任命园区管委会主任兼任所在镇党委书记,促进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仁和区开发了循环经济园区橄榄坪片区,接纳城区周边分散的冶炼、机械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同时加快仁和老街、四十九等城区建设步伐,使得该区成为了全市重要的居住中心之一。
2005年6月,攀枝花出现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名单中。顶着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宜居的城市环境永远遥不可及。如何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带动城市化建设?从被人诟病的“污染城市”到名副其实的“阳光花城”?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陆续关停了一批中小火电、小水泥、小冶炼等企业。并大力实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灯措施,实现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2%的节能目标。同时,建设了高钛型高炉渣提钛综合利用、黄磷尾气净化回收利用、烧结机烟气脱硫等一批科技型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攀枝花市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5年的53%提高到89%,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成功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称号。目前,攀枝花已逐步摆脱了工业区和城镇区混杂的局面,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工作正有力推进,“阳光花城”旅游形象正逐步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