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前 言 万丈高楼拔地而起,离不开设计师精准的建筑图;巨型飞船呼啸腾空,离不开工程师的千万次计算...
前 言
万丈高楼拔地而起,离不开设计师精准的建筑图;巨型飞船呼啸腾空,离不开工程师的千万次计算。陕西“十二五”工业经济的腾飞,更离不开专业、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在起始阶段,拥有科学与准确的
规划,不但能准确地引领事业的发展方向,更能极大地提升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
为了做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省工信厅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组织编制了28个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日前已开始陆续印发施行。
通过规划的实施,到2015年,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5万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实现税收1800亿元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超过2.5万亿元;工业新增就业岗位90万个,工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6%以上。
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其发展思路是: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转移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甘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8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3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0000亿元。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5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20000亿元。
陕西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其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陕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两大两化”战略,坚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针;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和国防军工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提升、深度转化、循环发展和深化改革等重大举措,推进“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做大做强陕西工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工业总体实力迈入全国中等偏上省份行列。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5万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实现税收1800亿元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超过2.5万亿元;工业新增就业岗位90万个,工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6%以上。实现“三个提升”(工业实力、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和“五大突破”(区域协调、产业体系、融合发展、质量品牌、资源环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成西部工业强省。
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争取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处于西部第一,并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通过“数字化”城镇建设和应用示范,促进城乡一体化;全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达到信息化集成应用阶段,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成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和重要基础数据库,促进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城市一卡通”覆盖主要城市,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超过0.8,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初步形成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光缆线路长度达到45.84万公里。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3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3G用户超过1700万户。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城市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超过4M。有线宽带用户数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实现三网融合发展,融合业务更加普及。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应用,向各行业领域广泛渗透。涉农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式服务”。省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地市级平均达到70%以上,区县级达到50%以上。
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建设“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设立西安-咸阳、榆林、宝鸡“两化”融合试验区,提升区域两化融合水平。
陕西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握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变化趋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关—天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以“发挥优势、培育高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主线,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水平,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力促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发展取得新突破,形成新优势,努力打造研发水平高、集成能力强、制造技术先进的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体实力显着增强。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实现利润400亿元,实现税收150亿元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超过25%。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陕西省“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光伏产业规模力争占全球光伏市场供给的十分之一,具备技术和成本的全球竞争能力。多晶硅产能达到3万吨/年,晶体硅硅片产能达到10GW/年,电池和组件产能达到7GW/年,产业配套能力达到90%以上,掌握光伏产业各项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光伏装备制造、应用产品研发与生产、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显着提升。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入500亿元,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于450亿元,产值2100亿元。
陕西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快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着力延伸和完善果业、乳业、烟酒制造、粮油加工及肉制品、焙烤和方便食品六大产业链,逐步构建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市场流通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全省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年均增长24%,实现增加值75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400家。
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生产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以示范带动为手段,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带动各行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培育100户示范企业,建设500个示范项目,全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信息化达到深化应用阶段;80%中小企业普及互联网应用,基本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陕西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十二五”期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联合深入发展,创新效率不断提高,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加快。
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研发(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全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力争达到20家以上,新增省级企业技术。
陕西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大力提升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100个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打造20家总收入过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军民结合大集团大公司,培育300家军民结合创新型企业,全省民口军品配套单位达到300家以上,实现军民结合产业三大基地和七个园区集群发展,把陕西建设成为军工强省和军民融合大省,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总收入达到3500亿元。
陕西省“十二五”工业节能专项规划
根据我省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全省GDP达到2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努力控制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年均下降4.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左右。
电力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累计下降9%,冶金行业下降22%,有色行业下降22%,化工行业下降20%,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下降22.4%,建材行业下降22%,原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下降15.5%,煤炭行业下降10%。
“十二五”末全省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50%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省内制定的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陕西省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重点突破发展新型金属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新材料。到2015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100亿元经济规模,年均增长38%。增加值750亿元,年均增长38%。
培育7个百亿元新材料产业基地。即西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阎良航空材料产业基地、宝鸡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咸渭商榆光伏材料产业基地、安康新材料产业基地、商洛现代材料产业基地。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递增32%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34%左右。
陕西省“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
“建立三个基地,奠定一个基础”,即到2015年,使我省成为全国先进的棉纺织产业基地、羊毛羊绒服装产业基地、功能性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产业基地,初步奠定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础。
陕西省“十二五”LED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开放整合和机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LED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预计投资45亿元,实现产值33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
陕西省“十二五”航空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航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航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建材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比“十一五”末期净增588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年均增长20%。
陕西省钼金属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2%。其中金钼集团120亿元,商洛市钼企业50亿元,蓝田陕西华钼公司15亿元。金钼集团实现钼矿采、选、冶能力世界第一,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000亿元、2000亿元、300亿元;化肥、轮胎、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四大产业集团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陕西省新型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新型建材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占建材工业总产值40%。
陕西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540亿元,年均递增19%;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均递增19%。
其它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黄金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钛金属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十二五”专项规划
陕西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无线电发展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