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走进大龙北部工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厂房鳞次栉比,一个个新型功能材料项目落地成型,千亿级产业集...
走进大龙北部工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厂房鳞次栉比,一个个新型功能材料项目落地成型,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千帆竞发势如虹。
发挥先发优势培育发展沃土
2002年,红星大龙锰业开始改造高性能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生产线,新型功能材料这颗种子开始在开发区萌芽。在这个“鼻祖”的带动下,开发区“星月同辉”激活了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园区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到一个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呈现“滚雪球”般的爆发式效应。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项目形成一个增长极。走进年产15万吨一体化锂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项目现场,机械轰鸣,车来车往,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处处呈现繁忙的工作景象。“目前,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正在建设的1号厂房的雏形初显,预计今年12月底建成,随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力争明年5月实现试生产。”博邦山河(贵州)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易锡平介绍,该项目主要建设有年产5万吨负极材料生产线和主要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与石墨超高提纯生产线,全面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00个。
起步早、基础好,使得开发区产业间形成较高的协同发展水平,资源实现共享,打通上下游产品供应渠道,也是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从“集聚”到“集群”发展的内因,为产业从集聚到集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园区已具备稳定的镍、钴、锰基础原料供应、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能力,形成了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石墨负极等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布局。
在“双碳”背景下,开发区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潮流,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动力锂电池产业集群的步伐。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红星大龙锰业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2012年,汇成新材料入驻;2014年,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落户;2016年至2020年,先后引进中科星城、红星电子、百思特、丹斯迪等新生力量融入发展队伍;2021年,开发区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凯金、嘉尚、山河智能等一批优势性、互补性、“自带流量”的重大项目纷至沓来,集群发展呈现一呼百应的效益,产业集群力量逐步壮大。
强化要素保障促进集群发展
唱响服务“重头戏”,催生项目“加速度”。一直以来,开发区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五个一”的服务理念,全力构建安商、亲商、敬商的良好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开发区‘保姆式’的服务下,我们项目仅用60天,完成了650亩土地征地拆迁,仅用72天的时间完成110KV开关站建设并投入使用,152天时间实现了从项目一期开工到项目二期开工。”凯金项目负责人邓学兵感叹道,企业发展势头一派向好,不仅得益于自身优势与发展,还依赖于园区提供的一揽服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我们企业争取了4亿项目资金,帮助解决问题50余个。
新项目不断落地、新企业不断入驻、新平台不断搭建,开发区“房东”的角色也是红红火火,围绕企业诉求,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从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废渣处理及物流等方面完善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如今,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持续向好。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0.9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5.51亿元;从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1.20亿元到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截止目前,开发区共计外出招商14次,对接企业54家,其中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2次,对接企业44家,接待客商800余人次,超过80家企业高层已来开发区进行实地考察,洽谈项目30余个。
在良好的营商环境里,企业创新发展的劲头更足。2020年,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在深圳挂牌上市,实现本土上市企业的历史性突破。2022年,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200.72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364位。这是发展的捷报,更是激励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强劲动力。
完整产业链建立“一盘棋”
强链补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坚持推动企业“上档升级”和产业“扩链延伸”,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建设上,靶向聚焦、精准支持,绘制产业发展的“全景图”“任务表”,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把企业“串珠成链、组链成群”,形成了以新型功能材料为首位产业,同步发展循环环保产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传统能源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2014年中伟新材料在大龙成立,2016年,中伟着手电池废料综合回收利用,成立中伟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中伟循环三期项目开工场平;开发区主动对接企业解决难题,为链上的企业预留发展空间,帮助企业落地上下游配套发展项目,高效推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融合。在日趋完善的产业链下,产业集群的“链”式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我们一部分订单来自园区企业,而且生产好的产品就近销售,大大减轻了运输生产成本。”这是开发区许多企业经营者的肺腑之言。
产业发展经过多年培育,不断吸纳新项目,澎湃新动能,释放“磁场效应”,形成了废旧电池回收处置、梯次利用,搭建起基础原料——正负极材料——废旧回收处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占据行业话语权,有力推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发展格局。目前,开发区高纯硫酸锰市场份额全球占比80%,三元前驱体市场份额全球占比26%,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份额全球占比15%。
开发区正沐浴30年荣光砥砺奋进,围绕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高地、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