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铁
稀土
多元
包芯线
金属镁
钴锂
多晶硅光伏
焦炭
废钢

铜仁: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内容概述一位位科技人才躬身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家家企业瞄准前沿技术挑灯夜战、呕心沥血,一个个科技创新...

一位位科技人才躬身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家家企业瞄准前沿技术挑灯夜战、呕心沥血,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不经意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坐标……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奋斗、这样的自豪,在黔东大地已不是新鲜事。

近年来,铜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凝聚创新主体合力,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魅力正闪耀绽放,在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符号。

数据见证:我市科研人员连续3年摘取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和科技发明一等奖。目前13家企业入围贵州企业上市“后备军”名录。今年全省遴选261家研发投入高、示范带动强的科技型企业中,我市有28家、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聚合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就是一池春水,谁拥抱科技创新,谁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贵州能矿业集团副总经理周围深有体会,“公司整合企业人才资源、技术优势、体制优势,以技术‘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生产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等产品质量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累计投入6800余万元用于科技研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已获得专利30项,建成2条生产线、4条中试线。今年上半年生产并销售电解二氧化锰超7500吨、高纯硫酸锰超5500吨,产值超1.7亿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我市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瞄准“引、育、用、留”等关键环节,打磨好发现科技人才的“放大镜”,运用好使用人才的“指挥棒”,构筑好承载人才的“大舞台”,搭建好人才保障的“稳定器”,全力以赴打造人才高地。

目前,全市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个、科技创新型博士人才70人、科技创新型硕士人才130人、创新型领军人才3人,34人获批省级千层次创新型人才,3人荣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人荣获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

让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我市建设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国家、省、市创新平台共49个。其中,院士工作站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个。科技型企业25家,县区科技服务中心13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政府支持、高校承载、企业使用的校企“共引共赢”新模式。目前,铜仁学院、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引进博士人才,到公司联合攻克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深化与江南大学的合作,成立梵净山抹茶成分功效与应用技术研究合作攻关小组。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两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天,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我市正式成立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离岸研发中心、松山湖新材料铜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

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组建一支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帮助农村引进一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帮助开展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及帮助培育一批农村技术人才等,相继完成多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五年来,累计认定科技特派员800余人次,现场服务基层3万余次。

主动作为争取科技项目。五年来,全市共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9项;省级科技项目361项,争取资金1.74亿元。仅2020年获得科技厅支持农业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争取项目资金2590万元。全市立项市级科技项目共计432项,资金4115万元。

攻关技术带来产业欣欣向荣

谁抢占了科技前沿,谁就抢占了竞争的先机。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针对传统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中能耗高、含重金属高氨氮废水处理成本高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线绿色化改造。可以实现单吨产品耗电量、耗水量较传统工艺流程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40%。仅这一项,就形成新技术4项,申请专利4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每年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正是中伟重视科技、实践创新,让中伟发展傲立新型功能材料行业群雄。截至2021年底,拥有前驱体材料产能超25万吨,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6%,稳居全球前驱体行业第一位置。

我市坚持产业是经济发展基础,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推广和应用方面先行先试,为推动相关产业形成市场化、规模化、链条化的集群效应提供科技支撑。

攻克关键技术。聚焦新型功能材料、低品位碳酸锰矿锰渣、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中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产业发展延链强链补链提供科技支撑。全市研发人员达到1936人,每年新增专利授权2000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增加到568项,在锰、汞、新材料、食用菌、天麻、油茶、茶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

坚持先试先行。大力支撑支柱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大范围应用和推广开辟试验地、示范区和产业园。推动德江天麻从“两菌一种”到天麻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式发展,并成功建成“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等示范区。累计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6个、省级高新区2个。

打造产业集群。依托锰矿资源,不断完善锰矿深加工—三元前驱体—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回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中伟新材料、红星锰业、汇成新材料、贵州能矿锰业等锰系新材料相关企业,着力建成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石墨负极等锂离子电池材料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新型功能材料高科技产品正在逐步占据全国市场。2022年预计产业集群规模年内可突破300亿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成果转换成就经济发展高地

科技创新最硬的“硬骨头”就在于成果转化。谁转化了科技成果,谁就真正驾驭了科技创新。

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梵天菌业公司院士工作站,是李玉院士在校外保留设立的唯一的院士工作站,目前多项研究成果用桑黄、黑木耳、香菇新品种的种植上。

目前,印江食用菌从一个省市科技合作小项目成功运作为食用菌种植2.2亿棒、产量14.95万吨、产值12.05亿元的大产业,累计带动8900余户3.8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

为加快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市先后出台《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为统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方案》《铜仁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促进全市技术市场发展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文件,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综合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01.2亿元增长到220.69亿元,增长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扩大,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科技支撑能力实现历史性赶超。培育了一批关键技术、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攻克了一批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中伟新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可控制备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不断聚集。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57.84亿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位列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的加持赋能,让全市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增速从全省第三方阵跃升至第二方阵,谱写了贵州“黄金十年”的铜仁精彩篇章。

绿色是铜仁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铜仁最大的优势。铜仁学院申报的“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铜仁市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填补了铜仁市及铜仁学院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空白。这方面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梵净山乃至全市自然生态的保护,让铜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家园里。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奋力开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未来的征程上,我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铜仁就会一路向前。

免责声明: 凡网站注明非来源于铁合金在线的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第三方平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因版权或其它事宜需要同铁合金在线联系,请30个工作日内致电400-677-6667。

客服咨询

客服

铁合金在线官方微信

微信

铁合金在线官方微信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立即咨询所需业务

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

投诉及合作

投诉及合作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公众号

铁合金在线APP下载

APP

电话咨询

电话

法律咨询

法律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