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宝钢与
铁矿石生产商三巨头之一的力拓公司就2008年度PB粉矿、杨迪粉矿和PB块矿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96.5%。不仅创下了几年来的最大涨幅,而且涨幅高于淡水河谷,首次发生了年度谈判出现三个价格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
国际
铁矿石价格在经历连续5年上涨、累计涨幅达165%后,今年再次上涨96.5%,成为输入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看待今年铁矿石价格谈判?谈判结果对未来铁矿石市场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钢铁业如何走出铁矿石困境?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铁矿石上涨有其客观原因
铁矿石价格给中国钢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但是客观地讲,2008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全球性初级产品价格暴涨为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上涨创造了有利氛围。2007年下半年以来,石油、粮食等初级商品价格迭创历史新高,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石油价格最高涨至每桶147.27美元。
作为主要的初级商品,铁矿石价格是通过买卖双方在一年一度的谈判所决定,上涨步伐明显滞后于以期货方式定价的石油、粮食价格。因此,在全球性通胀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谈判尚未开始,舆论已对2008年铁矿石市场形成了一致的涨价预期,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等国际机构纷纷预测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30%~50%。
其次,需求强劲增长支撑了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2004—2007年间,中国粗钢产量以年均15.72%的速度增长,铁矿石进口数量也以每年5000万吨以上的规模扩张,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增量80%。2008年预计进口铁矿石44500万吨,比上年增加约6200万吨;据国外机构预测,2008年国际铁矿石资源增量7000万吨左右,由于铁矿产能扩张滞后于需求增长,导致供求关系偏紧,刺激价格上涨。
再次,现货矿价格远高于长期协议矿(简称长协矿)价格,为涨价腾出巨大空间。中国铁矿石市场存在两大体系:长协矿市场和现货矿市场。宝钢、鞍钢等大钢厂以长期协议矿或自产矿为主,钢厂与铁矿生产商签订10年以上长期供货协议,供需双方每年谈判当年供货价格。中小钢厂以现货矿为主,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据统计,中国一半以上的进口矿和绝大部分国产矿属现货矿。现货矿与长协矿相互影响,当市场平稳时,两者价格相差不大。
2007年6月份以来,在铁矿石旺盛需求及海运费暴涨推动下,现货矿价格大幅上涨。至2008年初,国产铁精矿价格约163美元/吨(不含税),印度矿180美元/吨,比2007年6月份上涨65%。按照2007年长协矿价格测算,巴西矿到岸成本约不超过130美元/吨,澳矿不超过100美元/吨,大大低于现货矿价格。这一现象令三巨头颇为不满,因此,向现货价格看齐就成为卖方的谈判目标。
二,谈判结果标志谈判机制开始瓦解
据测算,今年长协矿价格上涨,将导致中国钢铁业进口成本增加70亿美元以上。对全部使用进口矿的钢厂,钢材生产成本上升约70美元/吨。由于国内外钢材价格上半年同比上涨60%,钢厂还是能够承受铁矿石大幅度上涨。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涨幅高低,而是谈判机制遭到了破坏。
长协矿价格实行集体议价机制,在二十多年来形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代表供方,中国宝钢、日本新日铁、欧盟钢厂代表需方。以
离岸价作为结算价格,供方与需方交叉谈判。在谈判中,任一对谈判对手率先达成协议,其他各方均无条件接受此结果。
实践证明,“长期供货协议+年度价格谈判机制”是一种双赢模式,实现了交易双方长期共同利益最大化。供需双方签订铁矿石长期合约,一方面使铁矿生产商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保证铁矿石销售,有效化解了巨额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使钢厂得到稳定的铁矿来源,保证了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年度谈判机制则避免了价格频繁波动。
但是,谈判机制在2008年遭到了破坏。2月18日淡水河谷与新日铁达成65—71%涨价幅度,亚洲、欧洲钢厂纷纷接受这一结果。但是,两拓以为未能反映澳矿运费方面的优势为由,拒绝接受这一结果,要求获得运费补偿,并威胁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卖方将中止长期协议,买方将被迫以更高的价格在现货市场采购矿石。为了避免谈判破裂,宝钢不得不做出让步,与力拓达成了更高的涨幅,比巴西矿高出约15个百分点。更为刺激亚洲钢厂神经的是,在稍后两拓与欧洲钢厂达成的涨幅却是71%,大大低于亚洲市场价格。实际上,2008年谈判出现了三个涨幅,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
今年谈判结果表明,力拓和必和必拓力图颠覆谈判机制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集体议价将演变成一对一谈判,澳矿、巴西矿价格不再“同涨同跌”。必和必拓的长期目标是:抛弃年度谈判,采取指数价格系统代替传统的年度价格谈判,即,以一种更有弹性的反映现货市场需求的指数体来定价,力争实现长协矿按月度或季度定价。
不仅如此,各大国际投行亦不甘寂寞。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共同开发了铁矿石的OTC柜台交易市场,投资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到期内以固定的金额交易。瑞士信贷表示,自5月23日推出一个多月来,已有160万吨铁矿石成交,参与者包括钢铁企业、矿山企业、贸易商和基金公司。墙倒众人推,投行的这一举动可能加速长协矿谈判机制的消亡。
总之,不论双方是否承认,铁矿石谈判机制开始瓦解,钢厂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铁矿石市场进入动荡时代,采购成本更加难以控制,钢厂生产经营更加困难。
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宝钢和力拓在谈判后发表声明称,该协议“保持了上下游的长期友好关系,体现了双方维护传统定价机制的诚意”,但是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力拓利用卖方强势地位,以中止长期协议相威胁,迫使钢厂签订城下之盟,接受了更高的涨幅。这种以胁迫的方式所达成的协议有违公平、自愿平等的原则,是难以令人称道的。
三,改变弱势地位需做出长期努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际铁矿石市场正朝着不利于钢厂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也许过于悲观。但是,如果中国钢铁业未能抓住时机积极应对,预测很可能成为现实。亡羊补牢,为了改变铁矿石谈判的弱势地位,中国钢铁业必须为此付出长期努力。
1,加快产业整合。我国钢铁产业高度分散,据中钢协统计,2006年生产粗钢的企业487家,年产粗钢42102万吨,平均每家86.45万吨。2007年前10位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36.79%。
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无法在谈判中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议价能力,进口铁矿石的规模优势难以转化为议价优势,这一点在今年的谈判中再次得到印证。2008年1至5月,尽管国内自产的铁矿石增长了25%,基本满足了钢铁增产的矿石需求,但是国内企业预期铁矿石价格上涨,纷纷突击进口,使港口库存量飙升至8000万吨。超量进口造成中国对铁矿石的虚假需求,并抬高了海运费。这种自乱阵脚的作法使宝钢在谈判中陷于被动地位。
因此,加快产业整合重组的进程,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超大型钢铁集团,大幅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增强中国钢铁业在国际铁矿石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重要前提。
2,坚定不移地开发海外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资源全球化战略已成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关注并实施的重大课题,中国钢铁业也加快了海外资源开发步伐。但是,国内对投资海外铁矿仍存疑问,主要是担心投资风险。认为目前矿石价格太高,一旦铁矿石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挫,投资者将蒙受巨大损失。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对铁矿石市场的判断必须澄清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钢铁业对进口矿的需求量不会停滞,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在未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钢铁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中国钢铁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参照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考虑到中国具体国情,中国粗钢需求峰值将达到7亿吨以上。与此对应,铁矿石需求量也将达到11亿吨。如果按目前进口依存度为52%来计算,进口量为5.72亿吨;由于国内铁矿资源禀赋差,未来进口矿依存度继续呈上升趋势,如果依存度上升到60%,进口铁矿石将达到6.6亿吨,比2007年增长72%。
第二,未来铁矿石供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淡水河谷公司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将铁矿石的产量从2006年的2.74亿吨增加到4.5亿吨。力拓计划1.78亿吨扩大至3亿—3.2亿吨。必和必拓由1.15亿吨扩大至3亿吨。加上其它投资者公司的扩能计划,未来铁矿石供应似乎很乐观。然而,这些扩能计划有很大的水分。
三巨头频频高调公布大幅扩能信息别有目的,一,阻吓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我们的生产能力足够大了,市场将出现供应过剩,进入市场的风险很大。二,安抚中国钢铁业:未来铁矿石供应是充足的,三巨头能满足中国需求,中国钢厂不必冒风险开采铁矿。我们不得不承认三巨头的策略是很高明的。目前除三巨头以外,大多数投资计划是纸上谈兵,实际落实的铁矿投资规模远低于投资计划。国内许多人认为铁矿石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对于海外投资举棋不定。如果这样的话,三巨头的目的就达到了: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将持续下去。
但是,三巨头的扩能计划能否如期完成还是一个问号。首先,投资计划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的,当预计到市场未来供大于求,投资项目就会搁浅,以避免供应过剩局面的出现。其次,由于国际铁矿市场高度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寡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寡头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形式的勾结,都往往会使价格抬高。只要铁矿石市场需求不出现严重的萎缩,只要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即使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应过剩,市场寡头也能够默契进行限产,以环保、运输、自然灾害、罢工等种种理由控制供应量,人为造成供应紧张状况,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迫使买方不得不接受。
因此,对未来5—10年国际铁矿石市场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无论将来铁矿石供应紧张还是供应得到缓和,只要三巨头垄断局面一日不改变,中国钢厂的被动地位就不可能得到解脱。那种把铁矿产能扩张寄希望于国外铁矿生产商大举投资开发铁矿资源,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最终打破寡头垄断格局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表明,拥有相对稳定的铁矿石资源控制权,是一个国家成为钢铁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国际钢铁巨头加强资源控制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
日本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铁矿开发。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在巴西,三井控制MBR公司50%的股份;JFE控股FabricaNova矿山50%股份;三菱控制加拿大IOC公司28%的股份。通过分散投资,日本钢铁业既获得了稳定的铁矿资源,又促进了铁矿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一举两得。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在向全球扩张的同时,加强对资源的控制,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预计到2012年位于全球所有矿产项目投产后,铁矿石自给率将由目前的约45%提高到70%。
中国钢铁业应当保持主动性,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种抱着侥幸和投机心态,一味等待市场供大于求是被动的,更是靠不住的。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中国钢铁业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这种扩张,不仅能够分享铁矿业繁荣的红利,更重要的是降低对三大铁矿巨头依赖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坚定不移地利用全球资源,加大力度合作勘探开发海外铁矿资源,积极参股、控股中小矿业公司,甚至可以考虑以部分钢厂股权换取国外铁矿资源。如果经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中国钢铁业境外权益矿达到2亿吨以上,那时,铁矿石谈判的被动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