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在一连串国际性危机掏空了中国的出口市场,让其感到它似乎是唯一没有倒下的大国後,中国发展经济只能...
在一连串国际性危机掏空了中国的出口市场,让其感到它似乎是唯一没有倒下的大国後,中国发展经济只能靠自己了.
但中国政府或许没有时间实施刺激内需的计划,而该计划是扶助经济增长的理想途径.
决策层可能会在国内经济快速趋弱的逼迫下匆忙行动,但选择推出的举措可能是错误地不计任何代价刺激增长,而非迫切需要的经济重组.
"我的担忧是,最近出炉的经济数据令人回想起2008年初时的情景,这种感觉并不好."经济咨询机构龙洲经讯(Dragonomics)董事总经理葛艺豪指出.他称,中国钢铁需求和建筑业疲弱表明,所有行业的状况都不佳.
"他们看到经济活动放慢,就会尽力挽救,这意味着所有旨在重新达成平衡的措施都会被喊停."葛艺豪称,"他们更喜欢透过现有的途径维持经济增长."
或者像中国副总理王岐山本周所说的那样:"不平衡的复苏比平衡的衰退要好."
银行借贷已经开始回升.此前几个月的信贷紧缩几乎令中国民间行业资金枯竭,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地下钱庄和高利贷寻求融资.而民间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是税收大户.
中国本周证实,正推进在"战略性产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
中国可能祭出的其它刺激举措包括增值税改革试点,以及降低对小企业收取的部分税费;这两项措施都应有助于帮助民间行业.在过去三年间,国家重点扶持大型国有企业,民间行业的困境一直被忽视.
有关要求大力实施结构性改革的呼声时有所闻.一份重量级报纸发表的中国农业银行分析师文章指出,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在另一篇文章中称,海外市场发生的危机将迫使中国工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对路透表示,中国大多数领导人和包括省级、地方领导人在内的高级官员依然认为,应该继续改革开放.
**应先发展内需**
从国际角度而言,横扫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料将打击中国出口业.该行业仍占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15%的比重,而且在沿海地区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
可是令人担忧的是,最新的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尽管出口新订单没有明显下降,但总体订单创下一年半以来最大降幅,暗示除了出口之外,内需也是问题.
周三发布的该数据显示,中国11月制造业收缩速度为近三年来最快.
中国一直在说,要把经济引导至更加可持续且由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之上,但当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阻止经济滑坡而推出的约6,500亿美元刺激计划,却起了相反效果.该计划将更多的国家资产投入到了生产能力较低的国有行业中.
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正迅速下降,也说明拖延重组进程只能再多维持几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我认为还要再过三至五年时间,才会看到真正的重新平衡举措出台.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是受到投资推动."大和资本市场驻香港的高级经济师赖志文指出.
但推动内需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不仅需要进行结构性变革来给予民间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改善福利和医疗保健体系,这样中国储户才愿意更多的花钱消费.
"GDP增长的瓶颈不在供应面,中国经济的商品供应已经过剩.短板在于需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在上周的一次会议上指出.
中国已经承认打算在未来五年中,向战略性产业投入10万亿元人民币(1.57万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是通过企业支出和银行放款进行,而非直接的政府投资.
**目标产业**
投入的目标行业包括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科技.这些都是中国迈向更加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关键词.
但这些资金的使用细节仍如雾里看花.有可能获得大笔资金挹注的项目包括核电和铁路投资,不过铁道部债务包袱沉重以及严重的列车追尾事故,已令後者的投资规模有所下降.而即便是中国最为雄心勃勃的核能投资计划也用不了这麽多钱.
对于中国的高科技行业而言,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而非向那些有门路的企业砸下重金.
在这方面中国曾有过惨痛教训.几年前,中国急于发展太阳能产业,作为其促进国内新能源行业及就业的代表.但结果是,由于国内缺乏鼓励使用太阳能的相关规定,生产出的太阳能面板大多数被销往海外.
而现在海外市场一蹶不振,太阳能行业正遭遇产能过剩和价格大跌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