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进入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开始更加频繁地双向波动,弹性逐步增强。尽管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市场看...
进入3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开始更加频繁地双向波动,弹性逐步增强。尽管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市场看法不一,但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向不再明显却是不争的事实。
汇率改革是否已经箭在弦上?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是否成熟?操作过程中,需要防范哪些风险?针对这些问题,财新笔者日前专访了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我们来听听他的意见。
人民币承受大幅升值压力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十年,人民币都是处在升值的通道上。现在,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到了下降通道上,下降幅度非常快。而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去年达到高点,今年1、2月已经在下降。这说明我们内部确实在调结构,有时也是逼出来的,因为欧债危机,海外经济非常低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指望人民币像以前那样(保持)每年5%的升值幅度,可能已经进入到可以双向波动的时候。这对汇率改革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一直说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要可兑换,如果汇率一直有单边升值压力,很难实行浮动汇率。一旦浮动,就是一直在升值,很不利于搞浮动汇率制。现在来看,贬值压力也有,当然从基本面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是有的,毕竟我们经济体的基本面还是比欧美明显要好,还有贸易顺差,虽然下降很多,但去年还占GDP的2%。
【观点一】人民币承受大幅升值压力时代已过,对汇率改革有利
我们在投行做经济研究,一方面要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最主要是要做一个实证性的判断,就是政府会不会做、实际会发生什么。我自己从刚才感到的,从贸易顺差的大幅下降到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资金面上大幅流进的情况在改变。这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一个减轻。双向浮动已经开始出现可能,这从基本面上已经决定这种态势的形成。从政府最近的表态来说,我觉得是充满希望的。包括周小川行长一直在强调的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甚至还提到了相关的利率市场化,包括人民币境外流通,对资本管制开放,都在推进。所以,从这个大的方向来看,其实这个就是让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甚至为今后成为储备货币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从汇率的角度来看,周行长也提到要把浮动的区间扩大,这个是有空间的。
【观点二】现在是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对政策出台充满希望
资本管制开放条件是不是已经成熟、是不是应该马上就推的问题,学界和社会上有两派观点,争议也比较大。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条件基本已经成熟,中国可以大力推进资本管制开放,像汇率浮动和利率市场化可以随着资本管制开放的推进而促进。还有一种说法正好相反,认为现在是放开资本管制非常不好的时机,应该先做好汇率浮动和利率市场化,次序要倒过来。我认为应该是协同并进的,人民币境外流通也应该放在里边,作为通盘考虑,四个方面协同并进。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每年哪些步骤要先做,哪些步骤要马上跟上配合,哪些步骤可以放缓。但是,这四个方面必须协同推进,到了2015年、2016年,资本项目才能达到基本可兑换,不至于出现很大的风险。
【观点三】汇率浮动、利率市场化、资本管制开放和人民币境外流通应该协同推进
防范风险确实很难,因为没有经历过,很难(预测)。我们能做的就是吸取各个国家的教训,(分析)什么样的情况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目前有两个情况对我们很有利。一是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都认为可以限制短期资本流动,不影响成为可兑换货币。这很重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当时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说要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控制,国际社会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指责他。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改变了想法,认为一定程度的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对经济还是有利的。其他国家像巴西、智利,他们用税收,资本流进流出税或者提取准备金,来限制短期资本流进流出。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吸取。第二,之前我们看到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包括北欧的金融危机,都是在资本管制开放之后出现的,他们的做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风险,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巴西和南美的金融危机的教训,甚至日本80年代资本市场开放以及泡沫,那么多经验教训,他们都做了准备,但最后的结果都比准备的来的严重。但对我们来说,现在不做也不是选择。
很多东西我们必须推,但是推的时候我们确实要吸取很多国家的经验教训。既要做,又要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这是现在最大的课题。
【观点四】控制风险是最大课题,存在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可以限制短期资本流动,二是很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宏观数语】
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这是自2009年11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将继续探底,自去年以来,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28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44亿美元,较1月顺差大幅下滑15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短期贬值预期再次出现,国内企业、机构和个人持汇意愿增强,因此减少结汇,增加购汇。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较为频繁,并且幅度增加,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远期结售汇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