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铁
稀土
多元
包芯线
金属镁
钴锂
多晶硅光伏
焦炭
废钢

大连化物所揭示全钒液流电池正极电解液稳定化机理

内容概述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燕燕副研究员合作...

近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燕燕副研究员合作,在全钒液流电池(VFBs)正极电解液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系统研究VFB正极电解液中五价钒离子的溶剂化结构随温度的转化过程,阐明了正极电解液沉淀析出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高稳定性钒电解液设计策略。

VFBs具有安全性高、效率高、寿命长等优势,在大规模电力系统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解质溶液作为储能介质,其浓度和稳定性决定了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目前,正极电解液中五价钒[V(V)]在高温(>45°C)环境下易转化为五氧化二钒(V2O5)沉淀,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并对电池的热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W020250523509866377146.jpg

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与原位液体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in situ liquid ToF-SIMS)表征技术,系统解析了V(V)溶剂化结构从[VO2(H2O)3]+到VO(OH)3的完整转化过程。

研究发现,水合V(V)离子([VO2(H2O)3]+)在高温和高浓度下会经脱水、去质子和质子转移过程,最终形成沉淀前驱体的偏钒酸(VO(OH)3)。第二次脱质子反应能垒最高,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相比之下,硫酸根配位的V(V)离子可有效抑制水分子的极化及后续去质子化过程,从而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基于上述机理,团队开发出混合酸钒电解液(2 MV),在50°C条件下实现单电池稳定运行3,000次以上。本研究不仅揭示了V(V)溶剂化结构的转化机理,同时为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提升VFB系统的可靠性和能量密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成果以“Harnessing Solvation Chemistry of Pentavalent Vanadium for Wide-temperature Range Vanadium Flow Batteri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7博士研究生穆晨凯。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滨海实验室、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基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储能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的支持。

免责声明: 凡网站注明非来源于铁合金在线的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作品均转载自其他第三方平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因版权或其它事宜需要同铁合金在线联系,请30个工作日内致电400-677-6667。

客服咨询

客服

铁合金在线官方微信

微信

铁合金在线官方微信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立即咨询所需业务

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

投诉及合作

投诉及合作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公众号

铁合金在线APP下载

APP

电话咨询

电话

法律咨询

法律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