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黔东铜仁的青山绿水间,这句话正从理论命题变为生动实践。森林覆盖率...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黔东铜仁的青山绿水间,这句话正从理论命题变为生动实践。森林覆盖率达到66.2%,经济总量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绿色经济占比达51.2%,梵净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和首批“世界旅游名山”,生态优势正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然而,过去的发展中,铜仁也曾面临“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的困境。生态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传统产业形态单一、附加值低,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也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陷入“顾此失彼”的矛盾。守不住绿水青山,换不来长远发展;只有护好了生态本底,才能铺就更可持续的致富路。认知的转变,来源于“两山”理念的破局之道,凝结着铜仁人对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与实践探索。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铜仁的喀斯特地貌、乌江流域水系、260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本,而梵净山的生态价值又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IP支撑。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找到“生态”与“产业”的契合点。铜仁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态本底与资源禀赋聚焦优势赛道,培育绿色增长极,明确将新型功能材料、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作为“六大生态产业”主攻方向,其中尤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突破口——依托丰富的锰矿等矿产资源,叠加清洁能源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发展。2024年,该产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值占全省38.4%,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成为绿色产业的“核心引擎”。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转化效率。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2024年规上产值达68.6亿元、总产值突破7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则以梵净山为龙头,推动“生态观光+康养体验+文化融合”多元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607.2万人次,同比增长21.36%,“绿金指数”(GEP与GDP比值)达2.1,直观量化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成效。
让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铜仁最强劲的发展引擎。从“守着资源等机会”到“用活资源创价值”,铜仁的转型之路不仅是回应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更是破解发展瓶颈、满足群众期待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准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方能让“靠山吃山”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让“养山富民”收获更殷实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