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五月的㵲阳河畔,夏风拂绿,万物竞发。大龙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企业比...
五月的㵲阳河畔,夏风拂绿,万物竞发。大龙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企业比发展、项目比进度,到处一派繁忙图景,描绘着高质量发展新篇。
当夏季的热情邂逅科创的热力,开发区这片土地上的每粒创新种子都在奋力拔节。在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萃取车间,一块块硫化锰渣正经历一场华丽蜕变。这些曾被业界视为“环保定时炸弹”的工业废渣,经过球磨、浸出、除杂等工序后,变身为镍、钴、锰等电池核心材料,残余废渣则成为水泥厂的增铁剂。“硫化锰渣约200吨,产出锰金属量约20吨和镍钴金属量1吨,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公司董事长助理、汇成研究院副院长董雄文说。
锰渣循环利用曾是全球性难题。“过去,我们每生产1吨硫酸锰便产生近1吨废渣,企业需支付每吨100元左右的处理费填埋。锰渣虽为工业废渣,但其实,只要做好分类处理,锰渣中含的铁、镍、钴、锰、锌等金属元素,依旧具备循环利用的价值。”董雄文说。
为推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汇成新材料联合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十年磨一剑,于2021年3月建成“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
利用科技创新、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已经成为汇成新材料打破传统锰产品生产经营的一把利剑,在生产过程中可降低原料成本22%、用电消耗降低90%、耗水量降低50%,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这条“变废为宝”的产业链,不仅让企业跻身行业前列,更成为开发区打造“材料硅谷”的缩影。如今,辖区内“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蔚然成风,昔日的“环保包袱”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当绿色循环的智慧在金属废渣中绽放光芒,另一边关于钠电池生产线建设的项目也在同一片热土上拔节生长。走进贵州大龙为方能源年产20GWh钠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现场,挖土机、推土车紧张运作,30余名建设者在初夏骄阳下抢抓工期,有序地进行钢筋绑扎、水平测量等作业,到处一派建设繁忙景象。
“项目共建设5栋主体厂房,预计7月完成厂房封顶,并同步购置一批国际领先的钠离子电芯生产设备,引进一批高素质电芯研发人才,为项目11月底投产试运行做足准备。”项目现场负责人秦杨介绍道。
贵州大龙年产20GWh钠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一期计划建设1GWh钠电池生产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1条高性能储能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待项目建成投产后,满产产值可超5亿元/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据了解,今年,开发区纳入市级以上“5+3”项目16个,总投资103.58亿元;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44.02亿元。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一大批支撑作用明显、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加压推进,待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助力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奔跑在夏季,开发区将持续聚焦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发力,做优做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劳动密集型轻工特色产业,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