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首家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首家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聊起新能源企业,诸多荣誉傍身的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定是贵州的行业代表之一。
而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表彰大会上,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让荣誉簿上又添一笔辉煌。
“此次获评,让技术中心的大家都感到十分感动和振奋,是对我们努力开拓创新工作的认可!”
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成新材料”)董事长助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董雄文告诉记者,这次获评,大家既感觉有些意外,因为所做的早已是日常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同时又不意外,因为勇当新能源创新先锋,一直是大家向往的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为专注于高纯超细无机功能材料领域的汇成新材料的科技核心,技术中心团队多年来始终坚持深耕新能源产业,积极开辟动力电池领域新赛道,助推贵州新能源产业高歌“锰进”。
“目前,我们大龙汇成生产的电池用硫酸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50%,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产能国内领先,电池用代汞缓蚀剂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5%,在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优势。”董雄文不无自豪地介绍道。
而这些优势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对技术中心创新的重视。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公司成立初期即搭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验室和多重灵活实用的科研人才引进留用机制。
董雄文告诉记者,公司的主产品电池用硫酸锰,就是出自技术中心团队之手。“刚开始,这种产品只有日本和德国的两家公司生产,我只能靠进口,价格高不说,技术瓶颈也掌握在别人手里。”
如何攻克技术难题,做到新材料的自给自足?从2018年开始,技术团队遵循公司以高端的电池材料为突破的发展方向,自主创新了电池用硫酸锰“直接提纯法”、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直接氧化成型法”、浸出锰渣综合利用技术,硫化锰渣资源回收生产三元前驱体原料等多项产业化先进技术和锰基钠电前驱体、磷酸锰铁、固态电池材料等多项新兴技术,打破了这方面贵州对外的技术依赖。
如今,汇成新材料拥有专职技术研发人员139人,其中,有4人入选省市级专家库,有1人入选省委联系专家,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人担任全国性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
专业性强、凝聚力强的科研人员团队,正是汇成新材料探索发展新材料领域最大的资本。成立12年,在技术中心的努力下,汇成新材料拥有国家专利93项,起草、牵头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并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贵州省省级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和产业项目。
“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是要继续在起跑线上奔跑。”对于未来,董雄文和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成绩是一时的,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断创新技术赋能,才能让“工人先锋队”的称号永不褪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一切的生产任务和技术挑战,以更大的业绩、更高质量的增长全力为大龙开发区、为贵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