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机床产业高端化...
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机床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标志性产业链提升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有力促进了机床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滕州连续三届被认定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全国*),先后被评为全国机床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火炬计划中小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入选*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带队到山东调研,对全省机床产业提出了“三点两线一面”的发展建议,周乃翔省长就此作出专门批示。5月16日,周济院士在滕州召开机床企业家座谈会,对“三点两线一面”进行全面阐释,其中,“一面”就是将滕州打造成为“*中小机床之都”。
优化顶层设计,擘画产业链发展路径
将数控机床产业纳入高端装备产业链,以高端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点线面”示范*、重点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占高端数控机床制高点。“点”上强龙头。突出龙头带动,以培育整机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为首要任务,支持威达重工、普鲁特机床、山森数控、三合机械等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产业变革、具备先发优势的标志性创新型企业,挺起产业生态“顶梁柱”。威达重工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并上榜全国机床行业30强、全国机床出口10强,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线”上育特色。聚焦主机和功能部件“两条主线”,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采用国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工业软件,参与国产高端机床和数控系统应用示范,推进机床整机和核心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提升自我配套率,形成独具滕州特色的机床品牌。鲁南机床“T”字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三合机械、山森数控分别为全国*大的锯床出口企业和数控机床操作面板生产企业。“面”上壮集群。发挥滕州机床产业集群发展优势,通过经济型、主战型机床高质量发展,擦亮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金字招牌。目前,滕州共拥有各类机床企业338家,产品涵盖柔性加工单元、立(卧)式加工中心等10余个大类600余个品种,年产各类机床20余万台(套),其中中小型钻铣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经济型数控机床占全国产量的10%。产品远销欧洲、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加强企业培育,构建产业链发展矩阵
突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招引方式,优化产业配套,构建形成“链主企业做品牌、中小企业做配套、微型企业做服务”全链条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链主”拉升产业层次。研究制定链主机床企业品牌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扶持、发展一批出口品牌产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链主企业收购国外知名机床企业,引导机床企业直接赴国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贸易公司和企业办事窗口,不断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招引”壮大产业规模。组建高端装备产业招商专班,围绕9个重点领域和3个“创链”方向,紧盯北京精雕、江苏纽威、西班牙伊比兰伽等国内外头部企业,累计开展专题招商37次,持续为产业发展聚势赋能,新签约总投资过亿元项目11个,新开工项目12个。其中,新开工的国际高端数控机床五轴加工中心项目,为滕州机床产业发展史上投资强度*大、技术创新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机床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有力推动滕州由“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向“世界中小机床之都”蝶变跃升。“配套”优化产业生态。加强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延长产业生态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提高本地配套率、增强链条稳定性。围绕铸造、钣金等机床生产的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进行全链条配套,培育配套企业68家,品种覆盖率超70%,本地配套率达80%,初步形成了以威达重工、山森数控等“链主”企业为龙头,永乐机械、鑫典精密等38家铸造企业为骨干,万通主轴、台海钣金等150余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机床产业集群供应链,基本实现产业链闭环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科技前沿,全面构筑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链发展能级持续提升。突出技术创新。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进行整体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大规模产销能力。聚焦智能制造用户需求,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重点发展主轴、丝杠、导轨等产品,实现功能部件能力的全面提升。去年以来,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攻坚重大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5项,承担*、省级重大科研项目23项,研发省首台套技术装备28个,获评各类专利185个,拥有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瞪羚企业,2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产品迭代。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持续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推动数控机床走向高性能、多功能、定制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威达重工投资3亿元新上“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建设”及“基于工业云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产品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数智能科技为机床企业定制开发了“墨子号”*数控系统,推动山东自产数控系统迈向高端领域。推动模式升级。搭建“科创企业孵化器”平台,依托互联网基地“墨子云谷”,引入中信云网、华数鲁班云、华为云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推动110家机床企业“智改数转”、乘“云”而上。首创“软件+硬件+互联网营销”发展模式,通过软件加持,企业开发的智联机床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批量控制、实时监控等功能,大大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和学习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借助自媒体、大数据AI扩客、事件营销、联合各大互联网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即可有效快速地推广产品,提高销售业绩。
做优服务保障,夯实产业链发展支撑
围绕服务和促进产业链发展,紧盯企业急难愁盼,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产业链发展保驾护航。“一企一策”帮扶。成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链长+链主+联盟”产业专班推进机制,建立个性化、精准化、常态化的“一企一策”帮促体系和“企呼政应、接诉即办”诉求解决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累计解决机床产业涉及的土地、融资等问题115件。积极落实惠企政策32条,对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予以政策倾斜,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快享,*大限度释放红利,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平台载体赋能。加快引入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融资担保企业、小额贷款等机构,构建完整的金融服务平台。设立5亿元技改基金、5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和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着重扶植培育机床企业搞研发、上项目、促整合、强配套。高标准编制《滕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墨子科创园产业规划》,先后建设了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工业区、机械制造工业园、墨子科创园等发展载体,形成了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格局。智力支持转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机床研究所等31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滕州市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北理工鲁南研究院、枣庄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滕州新中心、滕州华数智能研究院、山东枣科智能装备研究院等6个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柔性引进姚建铨院士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产业化项目20余个。依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每年为机床装备企业订单式培养中*技工3000余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