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根据“双碳”目标规划,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根据“双碳”目标规划,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25%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kW以上,至206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80%以上[1]。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新型电力系统需要配置储能功能,以达到稳定运行、可靠供电和有效消纳的目的。目前,在各地的“双碳”实施方案中,均对储能配置提出具体要求,一般要求增量新能源场站配置装机容量10%、时长为2h的储能系统,作用为平滑出力、削峰填谷及跟踪计划曲线。
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技术,是面向电力储能开发的化工型储能电池,无可燃可爆介质,运行安全,使用寿命长及可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电堆关键部件主要有电极、双极板、隔膜、液流框等,相邻部件的密封件需接触腐蚀性、强酸性、强氧化性液体,工程化液流电池目前存在密封件多、工作电流密度低等问题,为此,液流电池研究主要有:通过改性,降低隔膜钒离子渗透,提高隔膜电导率[2-4];通过解热、浓硫酸处理、离子修饰等,提高电极活性,降低过电位[5-6];通过加入添加剂,提高电解液浓度及稳定性[7];通过优化流道结构,提高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均匀性[8-9]等。
本文作者从优化电堆组装工序出发,开发出集电极、双极板及液流框于一体的整体化液流电池电堆,以降低双极板与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同时降低组装人工量。
1
整体化电堆方案
将双极板、电极和液流框通过热熔焊、激光焊接等方式,组合为一体,方便组装,并能减少漏液点、降低接触电阻,进而提高电堆电压效率。整体化电堆的结构设计图见图1。
先将2片电极与1块双极板热熔焊成复合极板,见图1(a),依次将盖板B、复合极板、复合电极压边框、盖板A放置好,采用激光焊将5个部件焊接成整体化组件,见图1(b),盖板A、B均为光面平滑盖板,无流道,边框和复合电极压边框上刻有相同流道。一块整体化组件包含正、负双电极,实物图见图2,由10块整体化极板组成2.5 kW整体化电堆。
传统电堆组件繁多,需将双极板、电极、隔膜和液流框依次叠放,且液流框有正反面,组装工作量大,组装过程中还存在放错、漏放组件的可能。整体化结构电堆包括整体化组件和隔膜两个关键组件,相比传统电堆,在组装时降低了组装人工量,且组装过程基本不存在放错、漏放组件的可能。
2
实验
2.1实验试剂及仪器
实验室用电解液(成都产)的c(V3+)∶c(V4+)=1∶1,钒离子总浓度为1.7mol/L,硫酸根浓度为4.3mol/L;电极采用4.7mm厚的石墨毡(辽阳产),有效面积为1090cm2(方形,54.5 cm×20.0 cm);隔膜为Nafion212(美国产,50μm厚)。实验仪器主要有BTS-120V500A电池测试系统(深圳产)和BT5300电池内阻测试仪(美国产)。
2.2实验方法
恒流充放电测试:按照NB/T 42081—2016《全钒液流电池单电池性能测试方法》[10]进行,测试温度为25~30℃。正、负极电解液均为500 L,电解液的流速为0.95 m3/h,以恒流模式(218 A)充放电,对应的电流密度为200 mA/cm2,充电截止电压不低于16.0 V,放电截止电压不高于10.0 V,取第3次循环的数据,得到充放电曲线。
不同电流下充放电测试:选取1.7 mol/L 3.5价电解液,正、负极电解液均为500 L,电解液的流速为0.95 m3/h,以恒流模式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为125 mA/cm2、140 mA/cm2、150 mA/cm2、160 mA/cm2、170 mA/cm2、180 mA/cm2、190mA/cm2和200 mA/cm2,每种电流下循环3次。
与传统电堆性能对比:组装传统电堆,极板液流框的流道结构与整体化电堆边框的流道相同,电解液的流速为0.95m3/h。以恒流模式对传统电堆系统进行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25 mA/cm2,进行3次循环。
流速对电堆性能的影响:选取1.7 mol/L 3.5价电解液,正、负极电解液均为500 L,以恒流模式对整体化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电流密度为200 mA/cm2,电解液的流速分别为0.60 m3/h、0.75 m3/h、0.85 m3/h、0.95 m3/h和1.05 m3/h,每种流速下循环3次,取第3次循环的数据。
放电量对电堆性能的影响:将整体化电池系统充电至截止条件(截止电压不低于16.0V),然后分别放电至容量的90%~0,在不同放电容量下,比较电堆的电压效率。
放电截止条件优化:选取1.7mol/L3.5价电解液,正、负极电解液均为500L,电解液的流速为0.95m3/h,以恒流模式对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电流密度为200mA/cm2,充电截止电压不低于16.0V,放电截止电压不高于10.5V,取第3次循环的测试数据。
循环性能测试:选取1.7mol/L3.5价电解液,正、负极电解液均为500L,电解液的流速为0.95m3/h,以恒流模式对整体化电池系统进行充放电,进行200次不间断循环测试,充电截止电压不低于16.0V,放电截止电压不高于10.5V。
3
结果与讨论
3.1充放电性能测试
3.1.1恒流充放电性能整体化电堆的充放电曲线见图3。
从图3(a)可知,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200mA/cm2时,电堆的最大充、放电功率分别为3.49kW、2.88kW,充、放电容量分别为9957.5Ah、9562.9 Ah;从图3(b)可知,电堆的充、放电能量分别为15162.1Wh、11417.3Wh,能量效率为75.3%,电压效率为78.4%,库仑效率为96.0%,电解液利用率为42.0%。
3.1.2不同电流下的充放电性能
不同电流密度下整体化电堆的充放电性能见图4。
从图4可知,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25mA/cm2时,整体化电堆的电压效率为82.8%,能量效率为80.4%。随着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增大,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随着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增大,极化增强,电堆内阻增加,导致电压效率下降。
整体化电堆与传统电堆的性能对比见图5。
从图5可知,与传统电堆相比,在相同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125 mA/cm2)下,整体化电堆性能明显提升,如电压效率为82.8%,比传统电堆的80.3%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传统电堆,整体化电堆采用热熔焊将电极和双极板焊接为一体,接触电阻降低。用内阻测试仪进行内阻测试,得到传统电堆的内阻为20.2 mΩ,整体化电堆仅有12.1 mΩ。
3.2整体化电堆运行参数优化
3.2.1流速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流速对整体化电堆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6。使用的磁力泵为大功率泵,在流速较低时功率相差不大,因此未将泵损耗记入。
从图6可知,随着流速的增大,能量效率和库仑效率增大,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能量效率、库仑效率趋于稳定,同时电池的容量逐渐增加。这是由于随着流速的增加,电解液的更新速率加快,当达到一定流速时,电极表面离子更新速度能够提供足够的离子用于参与电化学反应,电极表面基本无副反应,库仑效率趋于稳定,同时减轻了电池浓差极化,能量效率和容量增加[11]。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后,参加反应的离子的反应速率小于电极表面离子替换速率时,电解液流速再增大,对浓差极化影响不大。
3.2.2放电量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当电解液流速为0.95 m3/h时,在不同充放电电流密度下,电堆的库仑效率基本不变(图4)。电压效率能直接反映电堆的整体性能,不同放电比例下电堆的电压效率见图7。
从图7可知,随着放电比例的增大,电压效率逐渐降低。当放电比例小于80%时,电压效率与放电比例基本成线性关系;当放电比例大于80%时,电压效率下降很快。这说明,可以通过优化放电截止条件,提高电堆电压效率。
3.2.3放电截止条件优化
将放电截止电压由不高于10.0 V优化至不高于10.5 V,整体化电堆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200 mA/cm2时的电压效率为80.0%,相比优化前的电压效率78.4%,提高了1.6个百分点,能量效率由75.3%提高到76.5%,放电容量由9 562.9 Ah下降到9 515.5 Ah,电解液利用率由42.0%下降到41.8%,说明优化放电截止电压对电解液利用率的影响不大。
3.3循环性能
整体化电堆的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见图8
从图8(a)可知,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库仑效率基本不变,能量效率和电压效率逐渐降低。经过200次不间断的循环,能量效率由76.5%降到73.3%,降低了3.2个百分点,电压效率由80.6%降到77.4%,降低了3.2个百分点。在60次循环后,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逐步稳定,电压效率由80.6%降到78.6%,降低了2.0个百分点,第60次到第200次循环,电压效率由78.6%降到77.4%,仅降低了1.2个百分点。电压效率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电堆内阻逐渐增大,原因在于双极板与电极采用热熔焊工艺组成复合极板,在强酸腐蚀下,二者接触面有所脱落,造成接触电阻增大。充放电结束后拆解电堆,发现双极板与电极的焊接已有所脱落。
从图8(b)可知,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系统容量逐渐降低。经过200次循环,放电容量由开始的9 533.6 Ah下降到6 736.2 Ah,容量衰减了29.3%。这主要是隔膜离子渗透、副反应等导致的[11]。
4
结论
通过热熔焊、激光焊接等方式,将双极板、电极和液流框焊接为一体,组成整体化组件,组装成整体化电堆,简化了人工组组装步骤,降低了组装人工量,提高了组装能力。在不同电流密度、不同流速下对整体化电堆进行充放电测试,发现:在125 mA/cm2充放电电流密度下下,整体化电堆的电压效率为82.8%,相比传统电堆的电压效率80.3%,提高了2.5个百分点;在200 mA/cm2电流密度下,整体化电堆能量效率为75.3%。优化运行条件,可进一步提高电堆的性能:当电解液流速超过0.95 m3/h时,整体化电堆的性能基本不再变化,但是充放电容量会进一步提高;将放电截止条件由10.0V优化为10.5 V时,整体化电堆的电压效率由78.4%提高到80.0%,能量效率由75.3%提高到76.5%(200 mA/cm2),放电容量由9 562.9 Ah下降到9 515.5 Ah,电解液利用率基本没有变化。经过不间断循环测试后,电堆性能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双极板与电极的焊接有所脱落,说明整体化电堆在强酸、强氧化性环境中的焊接稳定性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焊接工艺,以提高整体化电堆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