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年月日上午,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邦绪主持召开,首...
2025年6月10日上午,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邦绪主持召开,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在设立主会场的同时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全程直播。
本次报告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牵头、钒钛经济研究院执行编制,分别编制了《中国钒产业发展报告(2025)》(简称《钒报告》)和《中国钛产业发展报告(2025)》(简称《钛报告》)。
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发布了《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他指出,2024年中国钒钛产业在国家战略推动与政策支持和“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多元力量驱动下,产能产量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产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在全球钒钛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不断向钒钛强国迈进。产业呈现出四大特征:有韧性的资源保障能力、全球领先的产能产量、“3+N”的产业空间、“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并呈现高端增长、应用拓展、替代强化等三大亮点。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钒钛产业多年来存在的工艺技术问题、装备制造问题、智能制造等问题加速解决,但在钒钛磁铁矿开发、多途径提钒、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普遍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产业“内卷”现象严重,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因此,有序投资、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对此,报告提出六大发展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要做好规划、支持优势企业引领、聚焦核心领域投资、推动智能化升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促进产业协同,重点是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推动产业联合创新,如政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人才培养、组建联合攻关利益共同体。四是深化绿色转型,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研发绿色提钒提钛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五是推动标准接轨,建立碳足迹体系、制定国际接轨质量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六是应用要拓展,钛加工材寻找新应用领域;支持钒储能产业发展,扩大储能钒需求;全力以赴加强国际交流,组建“联合舰队出海”。
在参编代表发言环节,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衡(钛金属篇主任)、河北省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马瑞峰(钒制品篇代表)、攀钢(攀枝花)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姜宝伟(海绵钛板块组长),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分会副秘书长杨雯雯(钛白粉篇组长),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钒电池篇组长),北京涂多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钛产业数据总监齐宇(海绵钛、钛白粉数据支撑)等纷纷对报告能面世表示祝贺,一致认为报告无论从框架还是内容较去年都有质的提升,系统梳理了行业发展现状,预判了未来趋势,既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更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指南,对推动我国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在媒体问答环节,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冶金报等主流媒体就国家战略布局、产业链市场主体、钒资源保障等议题展开提问,联盟秘书长张邦绪、创新协同部副部长何高鹏、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分别作出专业解答。
最后,张邦绪秘书长作会议小结。本次发布会虽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既关乎产业发展,亦是联盟年度核心工作要务。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绿色能源转型加速、关键矿山需求激增、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宏观背景下,须及时发出联盟的声音。第一,需辩证把握“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关系,当前产业存在“重开发、轻升级”的结构性矛盾,而产业升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二,应推动“资源获取”与“价值共创”协同并进,目前企业对资源获取兴致勃发、高度关注,但构建价值共创模式仍任重道远。第三,全行业亟需保持理性头脑,报告揭示的“投资过热、增长过快、供求失配、阶段性过剩”等问题,需引起政府部门及行业的高度重视。以钢铁行业为鉴,绝对产能过剩引起行业内卷,致使行业盈利能力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前车之覆当为后事之师,钒钛产业须高度警惕、规避此象。特此郑重倡议:恳请各位企业家、产业聚集区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践行“有序投资、理性发展、产业协同、行业自律”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摒弃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着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协同效应激发产业生产力。
作为政企联动的组织,联盟将恪守“构建钒钛产业命运共同体”的宗旨,重点推进当好参谋、出好报告和办好大会等三项核心工作,切实履行为产业代言、为企业发声、为行业预警,为产业导航的使命担当。对报告编制而言,“全息全貌权威”的定位要求,既是初心,也是使命,更是责任。为此,明年的报告编制将遵循三大原则,一是“早谋划、早行动”,本次发布会兼具2025年发布与2026年启动双重意义。二是“多主体、多众筹”,充分激发企业参与动能;三是“高质量、高效用”,着力打造“好看、好用、管用”的精品报告,争当“政府的帮手、企业的扶手、产业的抓手”,最终实现“知行业必读此报告,入行业必参此报告”。最后,致谢全体编纂团队、参编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企业的智力贡献,并感谢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与专业报道。
参会的还有发展概况篇的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吴优、李佳、侯腾飞、何睿,资源篇的组长、攀枝花学院杨绍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钒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武汉、河北省钒钛行业协会秘书长毕国玉、丁海龙、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保祥、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苏丹、铁合金在线钛分析师侯伟捷,钒制品篇的组长、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杨雄飞、铁合金在线钒分析师付鑫仪,钛白粉篇的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分会陈钢、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陈新红,钛金属篇的四川省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兰光铭、龙佰集团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杨丹、钒电池篇的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全龙、四川大学教授罗冬梅、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研究员单怡琳等,以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CCTV(央广网)、中国冶金报、世界金属导报、中国化工报、四川日报、今日头条、每日经济新闻、腾讯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21经济网)等媒体,国家钒钛产业联盟何高鹏、汪洋、周明勇、张家成、张琼文、张莉,积微物联阳海滨、陈子睿等,以及观看直播的业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