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日前,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要点》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能源清洁...
日前,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要点》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实施陶瓷企业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同步推进砖瓦、玻璃等行业改燃行动,宜昌市完成不少于10条陶瓷生产线清洁能源改造。
该则“通知”在陶瓷行业引发了较大关注。宜昌是湖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产区,辖内陶瓷企业分布在当阳市、远安县、枝江市,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17家(以生产工厂为计,一厂多企的按1家工厂计),陶瓷砖(瓦)生产线39条,瓷砖产能占湖北省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不仅仅是宜昌,湖北其它陶瓷产区部分陶企亦曾有“煤改气”的相关要求;此外,湖南、安徽等省份此前也曾发布加快陶瓷企业“煤改气”的通知要求,2025前后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据统计,湖北、湖南、安徽共有80多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近190条陶瓷砖(瓦)生产线。其中,部分陶瓷企业、生产线在2025年可能会受到“煤改气”影响。
不过,纵观陶瓷行业“煤改气”的过程,许多产区的“煤改气”是在多方博弈下缓慢进行的,有的甚至经历了多次暂缓,上述陶瓷产区的“煤改气”在2025年是否会最终落地,还犹未可知。
全国陶瓷厂天然气使用率57.9%
湖北湖南安徽陶企面临“煤改气”挑战
我国建筑陶瓷行业使用的燃料经历了煤(碳)、油、煤(制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过程。截至2024年末,全国938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中,有57.9%已经使用天然气——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陶瓷砖生产的主要能源。从目前的天然气使用情况来看,中部产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产区的天然气使用率偏低,但也在逐步提高。
2024年全国各省份陶瓷厂燃料使用概况 | |||
省份 | 天然气 使用率 | 使用天然气的 陶瓷厂数量 | 企业数量 |
浙江 | 100% | 1家 | 1家 |
四川 | 97.8% | 89家 | 91家 |
山东 | 95.7% | 66家 | 69家 |
河北 | 95.5% | 21家 | 22家 |
山西 | 95.2% | 20家 | 21家 |
重庆 | 91.7% | 11家 | 12家 |
广东 | 85.3% | 116家 | 136家 |
江苏 | 80% | 4家 | 5家 |
福建 | 74.6% | 144家 | 193家 |
辽宁 | 70% | 28家 | 40家 |
陕西 | 42.1% | 8家 | 19家 |
甘肃 | 41.7% | 5家 | 12家 |
内蒙古 | 20% | 1家 | 5家 |
安徽 | 9.5% | 2家 | 21家 |
江西 | 13.4% | 13家 | 97家 |
湖北 | 9.8% | 4家 | 41家 |
湖南 | 9.5% | 2家 | 21家 |
河南 | 8.8% | 3家 | 34家 |
新疆 | 8.3% | 1家 | 12家 |
贵州 | 7.1% | 1家 | 14家 |
云南 | 4.8% | 1家 | 21家 |
广西 | 4.5% | 2家 | 44家 |
吉林 | / | / | 3家 |
黑龙江 | / | / | 2家 |
宁夏 | / | / | 1家 |
天津 | / | / | 1家 |
合计 | 57.9% | 543家 | 938家 |
注:使用“双气”(天然气、水煤气共用)的陶企,燃料全部以天然气为计;除天然气以外的其它燃料包括水煤气、焦化气、电、清洁煤气、集中供气等;江西高安共有31家陶瓷厂使用集中供气,河南内黄共有5家陶瓷厂使用清洁煤气。
未来,我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天然气使用率,仍将会进一步提高。
2024年9月,安徽曾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玻璃等行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快推进安徽省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进程,加快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以玻璃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因地制宜实施“煤改气”“煤改电”。
“通知”提到,2024年底前,全省仍在使用煤气发生炉的玻璃企业应制定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计划并启动改造工作,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因炉窑未到检修维护期无法停窑的,可适当后延),有条件的企业力争2025年上半年完成。陶瓷、砖瓦等行业在用煤气发生炉应稳妥有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能改早改,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止2024年末,安徽省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21家,陶瓷砖(瓦)生产线43条,主要分布在宿州、淮北、马鞍山、六安、芜湖、安庆、宣城7个地市。这21家陶瓷企业中,仅有个别企业使用天然气生产。
此外,湖南省曾印发《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守护蓝天”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到,多渠道扩展天然气气源,扩大外受电比重,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快推动玻璃、地板砖等建材行业企业以及有色冶炼行业鼓风炉、反射炉等“煤改气”,依法依规推进煤气发生炉有序退出,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
据统计,湖南共有21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54条陶瓷砖、陶瓷瓦生产线,建筑陶瓷厂主要分布在岳阳(岳阳县、临湘市)、株洲(茶陵县、攸县)、衡阳(衡阳县)、怀化(中方县)、常德(澧县、临澧县)等地。湖南是我国第10大陶瓷砖生产省份,第5大陶瓷瓦生产省份,陶瓷砖年产能2.9亿㎡,陶瓷瓦日产能261万片。
为适应“煤改气”的挑战,湖南产区有陶企主动先行实施了“煤改气”,部分生产线尝试启动天然气作为燃料烧制陶瓷砖。
陶瓷行业竞争与洗牌
燃料成本越来越关键
陶瓷是土与火的融合艺术,燃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较高,通常占到30%左右。长期以来,全国陶瓷产区“煤改气”并未统一,采用煤制气的陶企,其生产成本明显比采用天然气的企业要低出许多,导致其生产成本出现较大的差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2022十余年间,全国陶瓷厂天然气使用率逐年上升,从不到5%提升到57.9%,但最近两年逐步趋于稳定:一是过去两年部分陶瓷产区的产业政策相对温和,“煤改气”政策有所松动;二是使用天然气的陶瓷厂家退出率远高于使用水煤气的陶瓷厂家。
2011-2024年全国陶瓷厂天然气使用率 | |
年份 | 天然气使用率 |
2011年 | 不到5% |
2014年 | 18.62% |
2017年 | 34% |
2020年 | 53% |
2022年 | 57.9% |
2024年 | 57.9% |
事实上,近年来,各大产区之间此消彼长,很大一个因素就是“煤改气”引发的成本差异,最终体现在终端竞争的产品价格上。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生产制造成本的高低,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决定一个产区、一家企业是兴旺还是衰落的关键要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陶瓷行业内卷升级,企业经营压力骤增,但许多以煤炭为主燃料的产区及陶企,反而成为低迷中一股强劲的生力军,不但产销两旺,而且还有扩张的势头。一大批陶瓷一线品牌、贴牌商纷纷将工厂、订单转移至低成本陶瓷产区,高成本陶瓷产区的产业规模、生产制造受到挤压。
以广西产区为例,系当前天然气使用率最低的大型陶瓷产区。最近两年,当地陶瓷企业的产销率、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其它产区,并成为广东、福建陶企转移产能的投资热土,生产线的新建与技改亦如火如荼,一些陶企哪怕因经营不善而退出,也很快能够找到新的投资人重整“盘活”。其背后,归根结底是广西拥有以燃料为代表的低成本制造优势。
可以说,未来的行业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产区之间的角逐。哪个产区拥有成本优势,哪个产区将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