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去年月,在秀山一家锰矿企业做了六年矿工的黄强,终于离开了每天提心吊胆下井采矿的日子,成为重庆奇秀...
去年9月,在秀山一家锰矿企业做了六年矿工的黄强,终于离开了每天提心吊胆下井采矿的日子,成为重庆奇秀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一名食品加工车间工人。
壮士断腕,秀山锰污染教训深刻
在秀山,像黄强一样转型的锰矿企业工人还不少。
秀山县境内锰矿资源丰富,与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并称中国“锰三角”。
2003年,秀山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资源开发、电矿联产”的路子,通过锰矿石开采、电解金属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秀山县锰工业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带动就业3万余人。高峰时期,共有电解锰生产企业18家、锰矿开采企业37家、锰粉厂83家。
“十三五”期间,由于锰矿资源不断开发、工业结构调整、市场行情走弱等因素,锰行业发展持续下行。到2020年底,锰矿开采企业减少至29家(实际在产21家),电解金属锰企业保留为7家,实际在产企业5家。
锰产业的发展,虽然给秀山县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锰污染也给秀山县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重负担,教训深刻。
经估算,秀山县历年锰产业净收益为10亿元左右,按现行环保要求恢复治理,预计需资金20亿元以上,且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
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全面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
近年来,秀山县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锰污染综合整治的安排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推进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全面绿色转型。
2021年5月,秀山县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辖采矿企业退出、电解锰企业退出、就业安置、安全稳定等12个工作组。
制定并印发了全县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和系列子方案,细化退出奖补、企业转型、职工安置、安全维稳等具体措施。
为妥善做好涉锰企业淘汰退出职工安置工作,制定32个涉锰企业职工安置专项方案。原来在锰矿上班的秀山当地工人,纷纷到新的企业开始新的工作。
推动淘汰锰产业落后产能还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近年来,秀山大力发展引进现代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因地制宜编制关闭退出矿山、电解锰企业及其周边地区转型发展规划,引导、支持、帮扶退出锰产业的企业转型发展,发展替代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秀山走出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黄强老家所在的溶溪镇高楼村也是以前秀山锰矿企业集中的地方之一,随着锰矿企业的全面关闭,高楼村也开启了全面退矿还林,昔日采矿出现的荒坡全部变成了绿坡。
截至目前,秀山全县19家电解锰生产企业、29家锰矿开采企业,已全部停产退出;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医药产业、食品加工成链成群,海王、步长、红日、唐人神等上市企业落户秀山,2021年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7家。
农业实现稳固壮大,产业基地面积达100万亩,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
商贸物流实现示范引领,建成武陵山区首个百亿级批发市场集群,物流园区、农村电商获8项国字称号。
通过直播带货与线下促销深度融合,日均发出8万个包裹,把武陵山区贫困区县的农产品卖向全国。
上个月,《秀山县构建“五大体系”破解“五大难题”以农村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入选“2021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
如今的秀山,文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创成西街、凤凰山、洪安边城国家级4A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乡村更具生机活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态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