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月日,江苏省工商联发布江苏民营企业强、制造业强、研发投入家三项榜单。 榜单数据彰显了江苏作为全国...
10月12日,江苏省工商联发布2025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制造业100强、研发投入100家三项榜单。
榜单数据彰显了江苏作为全国民营经济重镇的强劲实力。2025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入围门槛达到79.13亿元,比上年增加1.89亿元,营业收入总额达7.84万亿元,平均营业额392.3亿元,较上年增长3.24%。
在这个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恒力、盛虹、沙钢、亨通、永卓、中天钢铁、协鑫、海澜、同程旅行、新长江实业,再加上营收1009亿元的中天科技,这11家企业集团构成了江苏千亿以上营收的头部民企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矩阵中,苏州企业占据压倒性优势,不仅包揽了榜单的前五名,更占据了十强中的7位:恒力、盛虹、沙钢、亨通、永卓、协鑫、同程旅行。
以11家千亿企业数量来计算,苏州企业的占比高达63.6%。这11家企业总营收高达2.86万亿,其中苏州的7家企业营收总计2.34万亿,占比高达81.8%。
称之为江苏民营企业“苏州现象”也不为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对“太湖三杰”苏锡常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无锡常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好,而苏州的外资经济发展得更好,民营企业相比锡常要弱一些。
真的是这样吗?从这个榜单可以看出,苏州没有在内资、外资之间做“选择题”,而是“都要”。在外资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苏州民营经济近年来的扶摇之势亦十分鲜明,特别是在头部企业的发展上“一骑绝尘”。
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什么这么猛?
40年熬出的产业家底
要进一步深挖苏州民营企业在榜单中的亮眼数据,还有更多“第一”可以展开。比如在入围百强的企业数量上,苏州以27家排名全省第一;同期发布的制造业百强和研发投入百强榜单里,苏州28家企业入围制造业百强,36家拿下研发投入百强席位。
这种“断层式领先”绝非偶然。要知道5年前,江苏千亿民企仅8家,苏州也只有4家入围。短短几年,苏州不仅实现数量翻倍,更在产业能级上完成跃升,从传统制造到生物医药、新能源全面开花。
这股挡不住的增长势头,把“苏州实力”焊得死死的。但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是苏州?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持续走高的今天,这座城市凭什么留住并养大这么多民企巨头?从乡镇企业到千亿集团,从传统制造到新质生产力,苏州到底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这首先要说到苏州民营企业的历史根基——40年熬出的产业家底,以及绕不开的“苏南模式”基因。现在霸榜的那些千亿巨头,恒力、盛虹、沙钢、亨通、永卓……往前倒推几十年,几乎全是从田埂上的乡镇企业长起来的“庄稼”。
苏州“霸榜”了!民营企业为啥发展这么猛?
1978年的盛泽镇,还只是个靠丝绸吃饭的江南小镇,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当时谁也没想到,镇上那家国营吴江化纤织造厂,后来会变成营收8715亿元的恒力集团;而不起眼的盛虹砂洗厂,会成长为全球纺织巨头盛虹控股。
90年代的改制浪潮是关键转折点。政策放开后,这些乡镇企业纷纷摘掉“集体”帽子,转身为民营企业。恒力抓住化纤产业爆发期,从织造向炼化延伸,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蜕变;盛虹押注差别化纤维,避开同质化竞争;沙钢则在钢铁行业的洗牌中,靠技术改造站稳脚跟。
这一波转型,为苏州民企埋下了“深耕主业”的种子。
苏州“霸榜”了!民营企业为啥发展这么猛?
更聪明的是,苏州没有让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有意识地培育产业链集群。以盛泽镇为例,围绕恒力、盛虹两大龙头,近3000家纺织相关民企扎堆落户,从纺丝、织造到染整、家纺,形成了“一公里产业链”。
昆山的故事更具说服力。过去大家总说昆山“靠外资吃饭”,但2024年数据显示,昆山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同比暴涨19.7%,企业数占比超过六成。在昆山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85%。好孩子从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长成全球母婴龙头;立讯电子从给外企做配套,变成苹果供应链的核心玩家;中信博深耕光伏跟踪系统,8年就做到科创板上市、全球领先。
从苏州大市范围来看,在市级及以上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2.41%;苏州市级及以上瞪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63%。
如今,苏州拥有民营企业86.5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苏州已经形成纺织化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里都有千亿龙头压阵、百亿企业中坚、专精特新企业填空,这种“金字塔型”的结构,经济学上是产业发展质量的最佳形态。
对企业好,对企业家好!
如果说产业根基是“先天基因”,那营商环境就是“后天养料”。营商环境说到底,就是这九个字:
对企业好,对企业家好!
但这种好,不是口头上的,也不是情绪性的,而是职业性的、技术性的。苏州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政策围着企业转,服务跟着需求走”。
政策,就是职业性的“好”,有长期性和一贯性,一旦承诺,一定兑现;服务,是技术性的好,摸清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发展、成长上的需求,这是个技术活,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上限。
2024年,苏州专门出台20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是喊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仅研发投入补贴一项,单个企业最高能拿5000万元;对首次突破千亿营收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苏州“霸榜”了!民营企业为啥发展这么猛?
“昆山经验”更是把服务做到了极致。当地打造的“昆如意”营商品牌,听起来玄乎,实则全是干货:企业拿地后不用跑审批,政府派“帮办员”全程代办;项目缺资金,金融机构主动上门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甚至连用电需求,都能实现“拿地即送电”。
百济神州在昆山建创新药基地时,电网公司提前规划线路,让企业“零投资、零等待”接电,比原定计划早投产3个月,多创造了上亿元产值。
苏州的服务从来不搞“一刀切”,而是精准匹配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甚至贴心到搞“一企一策”。比如沙钢搞绿色技改,政府不仅给节能补贴,还协调电网公司共建分布式光伏;亨通研发海洋工程电缆,科技部门直接对接高校提供技术支持。
对初创企业,苏州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梯队培育,光2024年就培育出2.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对龙头企业,支持组建产业技术联盟,亨通牵头的光纤通信联盟,整合了20多家企业、10所高校的资源,攻克了12项“卡脖子”技术。
现在的苏州,营商环境已经从“便利化”升级到“增值化”。企业不用再花精力跑手续、找资源,政府主动送来政策、对接市场、解决难题。正如一位新落户的创业者所说:“在苏州办企业,就像有个全能管家,你只管往前冲,后面的事有人兜底。”
传统还是新兴?苏州民企的“两面”性
在苏州的7家千亿级企业当中,哪些是属于创新型企业?
答案是全部。
事实上,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创新就是造血功能,主导机体的年轻与活力。比如恒力做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没有创新是万万不可能的,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甚至更为“传统”的沙钢、永卓,两大钢铁企业集团,创新也是它们的生命线。沙钢集团十年砸下500多亿搞研发,把一块2.3毫米的钢板压成0.2毫米的高性能硅钢片,仅相当于2张A4纸,应用在新能源车、风电上。这种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材料,要经过至少5次反复轧制,关键技术节点达上百个。
有人说,沙钢都50岁了,还不躺平,还在搞“智改、数转、网联”,还把绿色当底色,硬生生把传统钢铁做成“六边形战士”。
新兴产业的“从0到1”同样惊艳。
苏州“霸榜”了!民营企业为啥发展这么猛?
信达生物成立13年就有11款创新药上市,是国内上市单抗数量最多的企业;纳微科技打破国外垄断,其研发的纳米微球材料,让国产抗癌药生产成本降低50%;芯宿科技更牛,3年半就搞出全球唯一在售的芯片基因合成仪,直接改写了合成生物学的产业格局。
入围此次榜单前十的两家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同程旅游作为江苏省排名第一的互联网企业,其创新属性是刻在基因里的;协鑫集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光伏、储能、集成电路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供应商之一。
大部分的苏州上榜民营企业,都有着有趣的“两面”性,即一面是传统,一面是创新。这种“传统+新兴”的跨界融合,展现着企业同时具备的产业链卡位能力和创新升维能力。就像盛虹集团一边做纺织,一边布局新能源,用纺织厂的余热发电,再把电力供给旗下的新能源材料车间,形成“纺织-能源-材料”的循环链条。2024年,盛虹的新能源材料营收突破200亿元,成为新的增长极。
当下的苏州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突破、跨界融合赋能”的创新生态。2024年,苏州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企业里民营企业占比超85%。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研发投入砸出来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让苏州民营经济的未来更有想象空间。
从乡镇企业的萌芽,到千亿集群的崛起;从政策扶持的护航,到创新驱动的裂变,民营企业的“苏州现象”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40年深耕产业、优化服务、鼓励创新的必然结果。
当一座城市既给企业“赚钱的机会”,又给“发展的底气”,民营经济自然会在这里蓬勃生长、后劲十足。下一个五年,苏州民营经济还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