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4个月镍价的走势,镍呈现震荡上涨,外盘比内盘稍强。
不锈钢仍是镍价走势的基础,而市场对不锈钢的预期则较为一致:一季度因春节因素和需求复苏慢于去年同期导致一季度至二季度不锈钢需求较弱,但国内经济拉动仍将带动不锈钢需求温和恢复,全年增速维持则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稍有降低。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因素仍是市场波动的一大来源,从硫酸镍加工价差的角度看,一旦价差从下方超过6000,市场情绪往往是偏于乐观的,趋势上镍价和硫酸镍价格均会出现上涨,但往往硫酸镍价格总体涨幅会大于镍价,因此从技术面和统计上看,加工价差刚超过6000是做多加工价差的安全边际,而加工价差在8000左右是做空价差的入场时机。
从新能源汽车基本面看,到2020年前最大的预期是国家政策规定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以上,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新能源汽车年均增速将至少保持在40%以上。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便某些月份甚至某一年新能源汽车增速没有达到环比增速40%的要求,这反而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以后的年份里将极可能远超40%增长。
产业链上,虽然2017年硫酸镍供应大于需求,但三元材料厂商的扩张速度仍高于硫酸镍产能约56.5%的扩张速度,因而导致预期硫酸镍端供应短缺。而三元材料到电池厂端,三元材料端受制于钴价高幅上涨,不得不不断提高三元电池中镍的配比,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成长阶段,电池型号并没有形成行业规范和较为一致的分类,而三元材料厂又根据电池厂订单生产不同型号电池对应的三元材料,因此客观上造成三元材料厂库存较高,其存货贬值风险、资金周转风险较高。三元材料厂被上游材料上涨和下游库存累积挤压,天然存在扩张的动力以确保首先不被淘汰其次企业成长的目的,造成了当前三元材料供应大于电池需求的局面。而从电池厂到新能源汽车生产端,市场上较大型的电池厂往往与市场主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厂商如特斯拉、三星、LG等存在合作或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产业链上游,说明电池行业处于产业整合阶段,行业内企业或整合或被下游汽车生产商收购,中小电池厂的运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而未来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产业链一体化态势也将从电池端一步步继续向上往三元材料端、原料一体化生产扩张。
回到镍豆生产硫酸镍与其他原料生产硫酸镍的比较优势上看,用镍豆生产硫酸镍的综合成本较用羟基镍粉、氢
氧化镍等生产硫酸镍的综合成本低,与还原镍粉生产硫酸镍的综合成本较接近,但高于硫酸镍晶体重融的综合成本,从这个角度上看,在市场硫酸镍供应趋紧的情况下,镍豆溶于硫酸生产硫酸镍是解决硫酸镍供应短缺的最优解之一。同时相较于还原镍粉生产硫酸镍,镍豆的供应量更大更稳定(截至2018年4月23日,仅
LME库存仍有31.3万吨,而lme库中约三分之二库存是镍豆),用镍豆生产硫酸镍做为替代品的价格弹性相较其他原料来说也更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就是生产成本波动的风险更低,企业和市场也有动力在镍价和硫酸镍价差合适时买入镍豆。因此通过镍豆,硫酸镍价格与镍价的关系将更为紧密(本身也都是从
硫化镍矿生产而来,在没有镍豆生产硫酸镍情况下两者相关性也较高),盘面上表现则为当镍价下跌时,通过硫酸镍计算得到的镍价下限将是镍价比较有利的支撑之一。
最后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镍价的影响。从数据上看,2017年我国出口不锈钢395万吨,而直接出口到美国的数量则在万吨级的单位,占比不足1%,因此直接出口上其实影响很小。然而印尼近年来不锈钢产能产量增速非常明显,印尼不锈钢中又有一部分(至少50万吨)在年初预计是从出口至中国转为出口至美国,贸易战将使得这部分量无法出口美国,最后结果很有可能是继续出口至中国,因而导致国内不锈钢继续承压。同时这部分不锈钢进口中国后大部分去往佛山库,市场上看不锈钢库存量用的是无锡与佛山两地库存,这又在无形中起到放大库存压力的作用。因而中美贸易不仅从宏观上增加了国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镍价,也从不锈钢外部竞争被动加剧上影响了镍价(外盘则可以认为是经济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和不锈钢供应减少的正面影响),因此今年前4个月特别是3月开始,内盘镍价压力比外盘大。
4月18日和19日,镍价连续两天大幅上涨。它的逻辑是:美国一开始制裁俄铝,而LME市场表现出妥协,因此除俄罗斯和中国外全球铝供应将减少,LME铝价应声上涨。而在4月18日LME注销两个俄罗斯公司的镍交割品牌(这是LME在6个月前就做的决定)被误读为LME市场在镍品种上妥协,背后是否意味着美国将制裁俄镍?进而导致除中国和俄罗斯外全球镍供应大幅下降,因而镍价应声大涨。但不论如何,价格超理性就意味着价格将修复,伦镍16690的价格并不可持续,若伦镍价格维持在15000以上超过6个月,相信全球范围内中小型镍企业都将复产,市场供应短缺将迅速转为过剩,因此从预期的角度看,今年镍价合理的上限可能是15000美金。但是16690的价格仍然有积极的意义,至少我们可以把今年伦镍价格的预期从15000美金/吨上调一个台阶至16000美金/吨了,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总体乐观的市场并且这一价格也已经被达到并突破过了。
(本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