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钛及钛合金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化工、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但其耐蚀性...
钛及钛合金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化工、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但其耐蚀性受介质成分、温度及合金元素影响显著。本文系统梳理钛合金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作用机制,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含氯介质中的耐蚀性表现
1.湿氯体系中的稳定性能
钛在湿氯气及非高温高浓度氯化物溶液中(除ZnCl₂、AlCl₃、CaCl₂外)表现出卓越的耐蚀性。其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膜(TiO₂)可有效阻隔氯离子渗透,已广泛应用于漂白厂、电解氯厂及废水处理厂。但在高温(>100℃)高浓度氯化物溶液中,钛易发生缝隙腐蚀,尤其与聚四氟乙烯等有机材料接触时,局部缺氧环境加速氧化膜破坏,导致腐蚀速率显著提升。
2.干氯体系中的危险反应
干氯气与钛发生剧烈放热反应(Ti+2Cl₂→TiCl₄+ΔH),释放的热量可引发自燃甚至爆炸。反应产物四氯化钛(TiCl₄)在低湿度条件下持续挥发,加剧燃烧过程。研究表明,工业纯钛在200℃氯气中需维持1.5%以上的水分方可保持钝态;常温下水分含量需≥0.3%~0.4%。钛钯合金与钛镍钼合金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可将临界水分含量降低至0.1%以下,显著提升安全性。
3.含氯化合物溶液的适应性
钛对氯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及过氯酸盐等含氯化合物溶液具有良好耐蚀性,但需避免高温高浓度条件。例如,在电解次氯酸钠生产中,钛基阳极凭借其耐蚀性与导电性,成为替代石墨的理想材料。
二、卤素介质中的差异化表现
1.溴与碘体系的稳定性
钛在溴及碘环境中的耐蚀机制与氯类似,需通过维持介质中微量水分(通常≥0.5%)促进表面氧化膜再生。在海水淡化装置中,钛管换热器长期暴露于含溴离子环境中,未出现明显腐蚀迹象。
2.氟体系的致命弱点
钛在氟、氢氟酸及酸性氟化物溶液中耐蚀性急剧下降,即使极低浓度(如0.1%HF)也可破坏氧化膜。其腐蚀速率可达氯体系的10倍以上,且缺乏有效缓蚀剂。例外情况是,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氟化物(如Na₃AlF₆)或氟碳化合物(如PTFE),因氟离子活性被抑制,对钛基本无腐蚀作用。
三、合金化改性的增效作用
通过添加钯、镍、钼等元素,可显著提升钛合金的耐蚀阈值:
钛钯合金:钯元素促进氧化膜中氧空位修复,使临界水分含量降低至0.05%。
钛镍钼合金:镍与钼形成固溶体,增强氧化膜在还原性介质中的稳定性,适用于含Cl⁻与SO₄²⁻的混合酸环境。
钛锆合金:锆的加入细化晶粒结构,提高抗缝隙腐蚀能力,在海洋工程中表现突出。
四、工程应用建议
1.介质成分控制:在含氯工艺中,需严格监测水分含量与温度,避免进入高温高浓度腐蚀区。
2.材料选型原则:
湿氯环境优先选用工业纯钛(TA1/TA2);
干氯操作需采用氮气隔离或改用钛钯合金;
含氟体系应避免使用钛材,改选哈氏合金或蒙乃尔合金。
3.结构设计优化:避免钛材与有机材料直接接触,采用涂层或电化学保护降低缝隙腐蚀风险。
钛合金的耐蚀性具有鲜明的介质依赖性,其“成也氧化膜,败也氧化膜”的特性要求精准的工程控制。通过合金化改性与工艺优化,钛合金在苛刻腐蚀环境中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展,为化工装备的长寿命运行提供关键材料支撑。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揭示氧化膜动态修复机制,开发适用于超临界氯体系的第四代钛合金。
2025年铁合金在线第二十届国际钛锆产业发展年会将于9月15-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聚势而上,破局向新,让我们以钛锆为名,共赴北京之约!,点击 2025年铁合金在线第二十届国际钛锆产业发展年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