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在攀西钒钛资源开发一线,研究院钒钛化工所党支部一直在坚守阵地。这支由名党员筑成的坚强战斗堡垒,在...
在攀西钒钛资源开发一线,研究院钒钛化工所党支部一直在坚守阵地。这支由42名党员筑成的坚强战斗堡垒,在突破我国钒钛产业发展瓶颈的征程中,积极落实鞍钢集团“双核+第三极”战略,将党建优势融入科研创新全链条,实现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双丰收”,以卓越表现荣获攀钢2025年度先进党组织称号。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该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政治建设贯穿科研全程,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钒钛化工所党支部书记杨仰军的话道出了关键。多年来,该党支部始终锚定“提升攀西钒钛资源利用率、降低国外产品依存度”的核心目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定期开展专题学术研讨会,把鞍钢集团战略部署细化为科研攻坚目标,以党建筑牢钒钛资源开发领域的“前沿阵地”。
在政治建设的“定盘星”作用下,该党支部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建联创”等载体,构建“思想理论深学+红色基地践学+技术党课融学”的多维度学习机制。“三会一课”结合科研项目深入讨论,让理论指导实践;“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汲取奋进力量;“技术党课”由党员技术骨干授课,将技术难题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针对海绵钛制备、钛白粉工艺优化、氧化钒收率提升等难题,该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设“党员先锋岗”,建“攻坚责任区”,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飘扬,形成“党建引领科研、科研映照初心”的鲜活画面,推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在党建引领下,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攻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其中,“航空航天用高品质超软海绵钛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国高端钛材料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贡献;“攀西钒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氧化钒生产工业废水低成本零排放。
开启党建促科研新模式。该党支部积极推行“双联制度”(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联系重大项目、服务重点人才)、“科研+生产”师徒传帮带、“项目+党建”等多项联动机制,开启“党建促科研”的攻关创新模式,形成“1+1>2”的聚合效应,高效解决项目难点。
以“双联制度”为例,钛白绿色制造项目团队成员周艾然回忆,团队曾在攀钢一重大项目中遇到技术瓶颈,国内外无经验可借鉴,节点逼近,令人焦急。今年3月,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主持攻关周例会,技术骨干齐聚,经过论证攻克难题,推动项目顺利推进。对所里的在读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党员“辅导团”定期提供支持,已助力4名技术人员博士毕业,目前还有在读博士15人、硕士2人,壮大了科研人才队伍。
这些联动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023年至今,该党支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鞍钢集团科技进步奖3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14项,发表SCI、EI论文17篇;路瑞芳、余彬、朱福兴、李开华等一批科研人员成果喜人,获国家级、省市级、鞍钢级等各级人才称号17人次,培养正高级工程师14人,锻造出高素质科研队伍。
把“干净”写进科研全程。“崇廉尚洁”已经成为该党支部全体成员的共识,从日常会议到科研现场,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成员都自觉践行。
该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廉洁教育,每月集中开展讲座,解读法规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向新员工赠“廉洁”竹子绿植,制作“微腐败”警示展板,让“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钟长鸣。同时,健全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实行项目合作廉洁承诺制度,将廉洁要求细化为规范。
在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该党支部用心用情。该党支部联合研究院材料应用所党支部,在攀枝花市三中开展“科普进校园”,党员志愿者普及钒钛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与家乡资源热爱;协同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直播“工业浪漫”,展示钒钛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公众认知,为攀钢钒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面对未来,研究院钒钛化工所党支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初心,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学习和联动机制,鼓励创新突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鞍钢集团“第三极”高质量发展、攀钢钒钛新质生产力培育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