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系别
内容概述打造综合性能优异的MPa新品耐磨钢,实现国内首发;研发性能指标行业领先的毫米厚抗氢钢,成功替代进...
打造综合性能优异的1500MPa新品耐磨钢,实现国内首发;研发性能指标行业领先的201毫米厚抗氢钢,成功替代进口。
上线“客户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可视化服务;依托EVI先期介入模式、板材加工中心等,提供从材料选型、产品设计到加工配送的全方位服务。
……
从打造国内首发、替代进口材料到提供更全面的可视化、嵌入式服务,集团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两个转变”步履愈加坚实。
集团以加快“两个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技术升级,刚性推进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充分整合创新资源,聚焦“四个更加关注”,深度优化“两个结构”,加强产业链合作,钢铁材料越来越高端、越来越绿色,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全面发力技术升级
为“两个转变”注入澎湃动能
〖企业提升竞争力,关键在于技术和创新。要重点发力全面技术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
近日,河钢研发中心自主研发出长寿命热锻模具钢锻材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时隔不久,该中心又联合舞钢攻克了稀土钢行业技术难题,采用国内首创工艺流程研发生产出高品质稀土钢。
作为集团核心研发机构,今年以来河钢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打造高端产品,在30余项关键材料上取得新突破,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
“高端领域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的实力越来越强,源于集团加快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的务实举措。
近年来,集团瞄准高端、定位高端、发力高端,深入推进“两个转变”,不仅实现了产品广泛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高精尖领域,还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坚定了集团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路径自信。
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钢铁市场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势必给行业带来深层次的变化和更加激烈的竞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鲜明指出,“要加快推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全面推进技术升级,释放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充分体现出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
着眼进一步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集团赋予“两个转变”更多科技内涵,一系列举措加速实施。
进一步增强技术升级动力,引擎更强劲——
将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和技术升级深度结合,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研发强度刚性增长,巩固行业领先优势;量化区位调整带来的技术、工艺、装备等优势,最大限度全面提高钢铁材料有效供给、高质量供给;深化产业链合作,与长城、西门子、必和必拓等上下游龙头企业,开展钢铁材料研究应用、共建钢铁行业CCUS示范项目等全新战略合作。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更有力——
进一步整合集团科研力量,强化河钢研发中心功能,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研发体系,推动产品、工艺等实现全面提升;在释放原有科技创新平台效能的同时,加快将无处不在的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与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国内首家省级钢铁行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深入开展创新成果的培育、转化和应用。
激活科技人才一池“春水”,手段更丰富——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用足用好以集团首席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才资源,不断提升产品高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制”“揭榜挂帅”等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更好落实集团战略中寻突破、担重任、当先锋。
技术升级的强大动能,让集团“两个转变”不断跃升:
今年以来,集团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研发新产品超170个,16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8个产品替代进口;凭借全面的服务和优异的产品性能,高端产品获得国家管网集团、宝马、海尔等业内大型和龙头企业青睐。
加快结构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拓展
推动产品迈上新高度
〖钢铁行业的增值空间在于钢铁向材料转变。要紧紧盯住行业最前端的材料,集中精力在新兴产业、新能源等方面有所作为,满足客户由结构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转变的需求〗
1000℃的高温是什么概念?在这样的温度下,大多数合金材料会受热变形成为一块烧得通红的“橡皮泥”,而张宣科技生产的高端镍基合金却可以安然无恙,同时它还抗氧化耐腐蚀,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
打造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功能的材料,不断满足诸如航空航天领域等高端领域的需求,河钢人对“钢铁向材料转变”的理解日益深刻。
随着制造业发展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经济社会对钢铁的需求越来越高端化、多元化。于勇董事长多次强调:“要在发展模式上适应全新发展周期的要求,加快推动钢铁向材料转变,满足由结构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的需求变化,打造新的差异化优势。”
集团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和视野推动材料由结构性向功能性拓展,加快钢铁向材料转变。
——紧跟国家战略重大需求,聚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力装备等国家战略领域、关键工程和“卡脖子”材料,加快研发以航空轴承用钢、大厚度海工钢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前沿引领材料。
——高度关注新产业和新业态市场,聚焦“四个更加关注”,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市场,以现有家电用钢、汽车用钢、耐磨钢等一批特色品种系列为基础,优化升级具有高强度、抗菌、耐腐蚀、耐低温、易焊接等不同功能的差异化材料。
不止于此。集团还着眼长远,发挥氢冶金,以及河钢浦项汽车板合资项目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打造更多的绿色钢铁材料,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率先制定实施《河钢集团低碳排放产品发展规划(2023-2026)》,致力构建形成“6+6+5”的低碳排放钢、绿钢、近零碳排钢产品矩阵;推动河钢浦项汽车板合资项目竣工投产,致力于为汽车行业用户提供最具价值的绿色低碳钢铁材料;推动建设“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打造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的成果转化地和项目承载地。
加快钢铁向材料转变,不断赋予钢铁“功能”的内涵,集团产品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的绿色DRI产品用于生产汽车用钢、高端模具钢、优特圆钢等,材料越来越绿色;研发的高端无磁钢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100MPa高强度、360度辊压圈圆成型、长焊接”压路机振轮用耐磨钢焊接、辊压、折弯等指标国际领先,使用寿命比普通结构钢提升2-3倍……
深化制造向服务转变内涵
以增值服务提升差异化竞争实力
〖未来,客户端是最稀缺的资源。要珍惜客户端,以独特的产品定位和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赢得客户,进一步增强客户黏度和拓展市场空间〗
这几天,负责TCL钢铁原料采购的姜经理率先享受到了集团“客户服务平台”的便利。
“在平台上,我们像在电商平台购物一样,不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购买的产品生产进度、出库查询等讯息,还能够随时提出新的诉求。”姜经理表示,这种从生产到售后的全流程可视化服务,更便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已为40余家知名客户提供了服务,客户群覆盖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领域。
用更透明、更全面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是集团加快制造向服务转变的生动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由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变,企业之间的终极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客户端的竞争。集团深化制造向服务转变内涵,全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深挖客户端价值,与客户协同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携手长城控股集团共建第一家国产品牌汽车绿色供应链,通过搭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共建氢能源产业生态,推动两大集团之间资源配置更优、战略协同更强的绿色低碳共同体建设;
与美的集团签署进一步深化多领域全面合作备忘录,在钢铁材料研究应用、数字化经营等领域扩大合作,促进彼此长远合作和良性发展。
强化全链条服务,用更多技术和创新满足客户需求——
在营销和研发端,加快推进技术营销,为客户提供钢材应用指导和建议,以及碰撞仿真、焊接工艺等技术服务;
在生产和深加工端,强化柔性生产,依托智能制造优势,全力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小批量、个性化、深加工需求。
充分发挥现代化平台作用,给予客户更好的全流程体验——
上线“客户服务平台”,让客户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即可方便享受集团的可视化服务;
发挥物流资源整合、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依托新运力池系统、“河钢铁信”等,帮助客户解决运输、降本等痛点难点问题。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范围持续拓展,集团与客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
与某知名新能源车企联合打造“以钢代铝”新材料,引领电池包用材迭代升级;应用3D数字打印技术生产家电用乐趣迷彩DVM产品,助力客户抢占市场;帮助某客户通过银行融资1770万元,解决其采购集团产品的资金需求……目前,集团高端直供客户已超过1000家。释放制造向服务转变效能,让河钢人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许和自信。
加快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集团正不断迈出向高而行的铿锵步伐!